四川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 助力脱贫地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3-21





四川省有600多万脱贫人口,数量很大。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展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今日,在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蒋刚回复了上述问题。


  蒋刚表示,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极为不易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四川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是监测帮扶创新优化。四川省将防止返贫监测收入标准提高到6800元,将对象识别缩短到15天以内,将监测帮扶重心放到“盯村抓户”上。全省所有监测对象均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是风险挑战有效应对。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实施应对疫情灾情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7条措施,第一时间开通“先救助、后纳入”绿色通道;全面落实保障政策,138.2万脱贫人口纳入低保兜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升。


  三是脱贫户家庭收入增长较快。2022年,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达232.2万人,比2021年增加6.2万人;中央、省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分别达到56.7%、50%以上,安排实施产业发展项目近9000个;全省脱贫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2631元、增速14.2%,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蒋刚说,四川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实施“五大行动”,用心用情用力,持续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确保不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一是筑牢监测帮扶“预警线”。全省将大力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重点瞄准“对象监测识别、分类精准帮扶、风险稳定消除”三大环节,完善机制、优化流程、畅通渠道,形成首尾衔接、环环相扣的“闭环”监测帮扶体系。


  二是夯实群众创收“增长点”。全省将大力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帮扶产业项目管理政策措施,完善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推动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供销、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使脱贫群众持续分享更多收益;坚持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两手抓,加强脱贫地区区域性劳务品牌建设,培育提升就业帮扶车间,持续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雨露计划+”就业促进等方式,吸纳更多脱贫劳动力就业。


  三是激发区域发展“动力源”。全省将大力构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指导各重点帮扶县用好用活政策“工具箱”,形成“落地清单”,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利长远的项目;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导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各方面力量开展协作式、开发式帮扶,助力脱贫地区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