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如何扶得起?——来自山东蒙阴的调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王浩    时间:2017-05-07





  “没有资金,什么都不敢干”
 
  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之渴,壮大脱贫“领头雁”
 
  在山东不少地区,小小苹果关系全家生计,可增产不增收情况时有发生,这成了果农心中之痛。刘宗路是临沂市蒙阴县宗路果品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很有底气地说:“我们的果子不怕卖不出去,合作社建立了2个冷库,储存能力达2万吨。价格低了,就先存着,等行情好了再出手。”
 
  刘宗路说,合作社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把控体系。在生产环节,统一向农户提供农药化肥、技术指导。在收购环节,配备检测设备和人员,“体检”不合格的苹果,坚决不放进来。“我们的果子长得又水又甜,好果子带来好销路,苹果远销国内外。”
 
  合作社发展顺利,带动更多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路。刘宗路说:“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符合标准的,高于市场价收购,每户年收入能达2万元左右,并为部分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合作社已带动390户贫困户脱贫。”
 
  可刘宗路也有底气不足的地方——为资金犯难。“没有资金,什么都不敢干,每到收购时节,需要大量流动资金,合作社难免捉襟见肘;想扩大规模,上马深加工项目,没钱也行不通。”
 
  中国农业银行蒙阴支行帮助刘宗路渡过难关,去年他从农行获得了1200万元的扶贫生产贷款,县扶贫办又给他利息补贴。农行蒙阴支行行长刘继明说,脱贫重在发展产业,蒙阴支行把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给予金融支持。脱贫的“领头雁”壮大了,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更明显。目前蒙阴支行共为5家农业龙头企业投放扶贫贴息贷款4920万元,带动984户贫困户脱贫。
 
  更多的贫困户直接享受到农行的优惠政策。蒙阴县野店镇毛坪村果农王明亮没少为钱发愁,“多亏了金穗快农贷,不用抵押物和担保人,我贷到了5.5万元,每月利息只有4厘左右,能用3年。”
 
  有了这笔钱,王明亮流转了十多亩苹果园,“每亩能产苹果1万斤以上,合作社以每斤高于市场价5毛左右收购,不愁还款。”
 
  刘继明介绍,“金穗快农贷突出‘农’和‘快’。农行依托大数据,以信用方式向投入产出容易测算的农户发放,满足生产经营需求。贷款额度不超过10万元,授信期限为1—5年。银行对接政府部门、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立农民信贷档案。贷款运作流程简单,系统自动审查审批,快速到账,随借随还。”目前蒙阴支行共支持果农1281户,累计发放贷款9945万元。
 
  “取80元低保,路费就要30多元”
 
  大力推进惠农服务工程建设,银行从“财神爷”变成好邻居
 
  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力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可贫困村多远离城市,地处山区,银行的物理网点难以覆盖,如何让贫困人口享受到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蒙阴县棋盘石村就面临这个问题。村子离最近的营业网点有10公里,当地村民说,老人去县城领80元的低保,来回的路费就花了30多元。
 
  村民刘圣俊开了家小卖部,以前存取款要跑到县里,耽误不少工夫。现在他的烦恼解决了,农行惠农服务点开在他的村子里。“办业务方便多了,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我还买了理财产品,收益不错。银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财神爷’,成了村民的好邻居。”
 
  走进棋盘石村的服务点,一边是服务柜台,另一边堆满了“施可丰”化肥。“这种混搭正是我们的创新之处。‘施可丰’是山东化肥龙头企业,销售网点覆盖大部分村镇,农行借助‘施可丰’的销售网络,弥补网点不足。”刘继明说。
 
  肥料店老板公言军兼任服务点负责人。他介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能为村民开立金穗惠农卡,提供查询、取款、转账、缴费等服务,附近村民也跑来办理业务。今年1个月,我就为村民办理理财70余万元。人气旺了,化肥生意也好了,真是一举两得。”
 
  作为山区贫困县,蒙阴的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全县共有6个网点,只有两个在乡镇。村民为了办业务,经常要奔波数十公里。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延伸服务,截至2017年1月,新建惠农服务点107处,累计发放惠农卡4240张,办理转账结算11724笔,推荐农户个人贷款76户共390多万元。”刘继明说。
 
  “贫困地区亟须补上金融服务的短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邢成举说,贫困群众存在存取款难、贷款难、支付结算环境差等问题,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金融机构的触角触及范围有限,一些贫困地区成了服务真空地带。
 
  “银行等金融机构担负着社会责任,为贫困地区提供现代金融服务,是金融扶贫的应有之义。银行可设置简易网点、流动网点,填补物理网点的空白,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贫困群众享受到优质服务。”邢成举说,“银行应该看到,广大农村地区是一片待开垦的沃土。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民不仅需要贷款,对理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银行应将目光转向农村地区。其实不少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尝试,未来农村将成为金融市场的新增长点。”
 
  蒙阴支行坚持面向“三农”,不断推进金融服务均等化,结合县域实际,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的创新,提升网点服务水平,推进惠农服务点建设,开发多款涉农贷款产品,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办理业务。
 
  金融活水入户还需疏浚河道
 
  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广大贫困地区发展的起点低,产业基础薄弱,亟须金融支持,但引金融活水到贫困地区,还需要疏浚河道,金融扶贫才能真正落地。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前恒说,健全的信用体系是发展金融扶贫的基础,当前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信息采集难度大,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未来,银行一方面应加快设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信用指标和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部门联动,特别要实现扶贫数据共享。贫困地区精准识别工作成效显著,银行部门可主动对接扶贫机构,不仅能够掌握准确信息,更能实现精准帮扶。
 
  “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也有助于破解农村地区抵押担保难题。我们与扶贫办、金融办等政府部门对接,利用扶贫工作积累的农户资料,筛选有劳动能力和发展动力的客户,通过信用方式发放贷款。比如针对‘快农贷’产品,我们设立‘白名单’,首批完成数据采集3000多条,形成‘白名单’1000多条。”刘继明说。
 
  对于银行来说,把控扶贫贷款的风险是重要课题。陈前恒说,农业生产面临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银行要从各个环节严把风险点。
 
  在蒙阴支行建立的风险管理制度清单上,对待新增客户,严把准入关,对潜在风险客户实施名单制管理,组建清收团队。对待后期管理,实行定期回访,帮助农民解决在发展产业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良性互动。
 
  “我们还引进政府增信,建立银行、客户、政府的风险共担机制。”刘继明说,比如创新的“扶贫四联贷”,由农行、政府、担保公司和农户共同参与,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金和贴息贷款,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防范扶贫贷款的风险发生。
 
  蒙阴县委书记王皓玉说,通过金融支持,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强了,全县力争2017年底金融扶贫信贷投入总量达3亿元,重点支持蜜桃、苹果、香菇、长毛兔、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本报记者王浩)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22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排查选址风险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向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份印发通知,要求各地于近期组织开展一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含分散安置住房)选址风险隐患全面排查。
    2017-04-21
  • 西藏: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弥补产业扶贫缺口

    据介绍,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我区有近一半的贫困人口需要通过产业脱贫,共涉及6大主导扶贫产业3816个项目,总投资达1038 50亿元。
    2017-05-03
  • 江西实施教育扶贫六个专项计划

    记者4月25日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实施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改善、学生营养餐、现代职业教育创新、高校招生倾斜、高校服务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六个专项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2017-05-02
  • 河北:六大行动计划推动旅游精准扶贫

    从日前召开的河北省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将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社会参与、形成合力、重点推进、分批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实施六大行动计划推动旅游精准...
    2017-04-1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