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模式”勾画中国东西扶贫协作新蓝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0-30





  从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16年的11915元,闽宁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实现了23.8倍的增长。闽宁镇移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同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华丽转型,在戈壁滩上筑起了一座功能完备、配套齐全、民族融合的特色小城镇。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的新进展、新成效、新事物映射出“闽宁人”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如今,“闽宁模式”已经成为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典范,一大批闽宁示范村、生态移民新村和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拔地而起,4万多闽商在宁投资发展,宁夏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全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打造东西合作扶贫新样板
 
  1996年,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达2600亿元,而地处西部的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02.9亿元,不及福建的1/10。福建与宁夏两省份之间的差距,正是当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真实写照。自古素有“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是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地区,为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福建省对口协作帮扶宁夏。从当时茫茫戈壁荒滩“风吹沙石跑,干旱不长草”,到现在全镇开发治理区域面积63.2平方公里,开发农田4.3万亩,迁入移民8870户、4.4万人,形成了福宁、木兰、武河、园艺、玉海、原隆6个村民委员会。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已成为“闽宁模式”的灵魂。20年里,福建先后选派9批140多名干部到宁夏中南部山区挂职,累计无偿援助资金达9.2亿元,社会各界捐助近2亿元,帮助建设闽宁示范村140个、生态移民新村20个,新建扩建学校236所,援建卫生院所315个,4万多闽商在宁投资发展。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到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对口协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带动”的扶贫新路子。
 
  通过20多年的东西对口扶贫,福建省给闽宁镇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在教育、民生改善、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比如教育方面,福建省每年会派教师来支教,在新镇区捐资3000万元,支持建设闽宁二小,在新镇区规划建设当中也得到了福建省的大力支持。
 
  开展产业扶贫是关键
 
  产业经济是助推闽宁镇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移民实现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是实现“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宁夏扶贫工作开发办公室主任董玲表示,在闽宁协作中,宁夏人民很期待两省区能够依托宁夏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带动扶贫、扩大就业,最终带来老百姓的增收。
 
  此外,两省区还共同建设了闽宁扶贫产业园,一大批福建企业不远千里,纷纷进驻宁夏,为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产业扶贫“造血”机制上实现新突破。福建亚通创新材料有限公司、福建亚通管业水科技公司、宁夏牧乐机械有限公司、宁夏瀛海天耀编织袋厂、南安青川管业、青岛华盛绿能闽宁菌孢加工厂、晓鸣禽业、圣森瑞工贸、英力特集团……为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注入了持久动力。园区将闽宁镇3000多移民转移成产业工人,为闽宁镇打造成闽宁协作移民扶贫示范镇做出了贡献。
 
  “福建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靠的是产业发展带动。宁夏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出一条企业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发展致富的路子。”宁夏扶贫办副主任、固原市副市长陈星说。
 
  现在闽宁镇的发展思路就是变“输血”为“造血”,长期“输血”会衍生出“等、靠、要”的懒惰思想。而通过“造血”,引进福建的企业、人才和资金,让老百姓学会技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提高收入,实现百姓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变,让百姓自己成为增产增收的主力军。闽宁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的工作思路,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龙头,全力推进闽宁镇开发建设,形成了“一城两园”和“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劳务产业、光伏产业、旅游产业”五大产业。特色种植产业依托优良的生态条件,大力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成效显著;特色养殖产业依托成熟的养殖条件,大力推进肉牛规模化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光伏产业突飞猛进,青岛昌盛光伏产业园占地面积1245亩,总投资4.5亿元,建成光伏设施大棚588栋,解决稳定就业350多人;旅游产业生机盎然,创新打造“旅游+扶贫”方式,形成“游览、采摘、娱乐、吃住”和“自然—有机—生产—休闲—游乐”一体化的格局;劳务产业持续发力,采取“政府+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加大定向、订单、定期技能培训,劳务产业成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政府引导原隆村圆了脱贫梦
 
  闽宁镇结合地区实际,大力推行“一户四牛一棚一电站”的“4+1+1”脱贫模式。一是“肉牛托管”分红脱贫模式。永宁县政府贴息协助托管企业贷款,在壹泰牧业每户托管4头肉牛,每户每年享受分红8000元;二是“光伏电站”脱贫模式。引进江苏振发集团,在闽宁镇实施光伏小镇建设项目,采取“企业担保+贫困户贷款+政府贴息+发电分红”的模式,保证扶贫户5年内每年收入不低于10000元,25年内总收入不低于20万元;三是“光伏农业大棚”创业脱贫模式。依托原隆村昌盛光伏科技公司,通过“政府+企业+贫困户”合作模式,实现76户贫困户“一户一栋大棚”,每户每年享受分红10000元。
 
  原隆村位于闽宁镇镇区以北,是永宁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村。移民均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县的13个乡镇,原隆村现在已经安置移民1998户,超过10500人。
 
  为了保证移民能“搬得来、稳得住、逐步致富奔小康”,经过3年多的扶持发展,原隆村已经形成了葡萄种植、肉牛养殖、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葡萄产业改变以往主要依靠土地经营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将移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引进宁夏福润源、青禾公司集中发展葡萄产业1500亩、红树莓种植2700亩,带动原隆村就业150人;养殖业发展引进宁夏壹泰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等项目,吸纳近200名中老年移民群众就近务工;劳务产业依靠成立生态移民就业创业服务站,对18周岁以上、55周岁以下的劳动力全员组织参加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全民创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并有组织地引导移民外出务工就业创业;第三产业依托村级农贸市场21套营业房和交易大厅,申请整合187万元村级互助资金贷款和全民创业贷款,鼓励移民多渠道自主创业,扶持实体经营店21家,流动摊位12家,每年村级集体经济创收12万元。
 
  移民农户住宅整齐排列,光伏蔬菜大棚连城一片,红树莓、葡萄种植基地生机勃勃……描绘出了生态移民的新常态。
 
  闽宁镇现已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成为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的示范样板,是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伟大工程的缩影。(荀瑜)
 
  转自:中国企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22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排查选址风险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向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份印发通知,要求各地于近期组织开展一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含分散安置住房)选址风险隐患全面排查。
    2017-04-21
  • 西藏: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弥补产业扶贫缺口

    据介绍,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我区有近一半的贫困人口需要通过产业脱贫,共涉及6大主导扶贫产业3816个项目,总投资达1038 50亿元。
    2017-05-03
  • 江西实施教育扶贫六个专项计划

    记者4月25日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实施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改善、学生营养餐、现代职业教育创新、高校招生倾斜、高校服务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六个专项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2017-05-02
  • 河北:六大行动计划推动旅游精准扶贫

    从日前召开的河北省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将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社会参与、形成合力、重点推进、分批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实施六大行动计划推动旅游精准...
    2017-04-1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