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扶贫见成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2-24





  身裹寿衣的小伙子扮演“山贼”,伴随轰鸣的炮声巡遍村中3座鼓楼,活动中炮声和喜糖接连不断,“山贼”被赶出寨子后,村民以精彩纷呈的芦笙踩堂、多耶、广场舞等节目纵情狂欢,晚上则聚在代表同一宗族的鼓楼一起吃百家宴。每逢中国传统佳节大年初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的侗族民众便聚在一起举行独特的传统避邪节——“赶贼节”活动,企盼着来年岁岁平安。

lvyoufupin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三江县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随着贵广高铁、三江到柳州高速公路的开通,三江从广西的“省尾”一跃成为三省通衢的便利之地。三江县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大力实施旅游扶贫,近年来已带动1.2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百家宴订单源源不断


  林溪镇的程阳八寨景区由8个侗族寨子组成,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雨桥就坐落于程阳八寨旁的林溪河上。程阳八寨景区通过整合8个寨子的旅游资源,带动各寨的贫困户发展百家宴、农家饭店和宾馆,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目前,三江程阳八寨景区共有农家旅馆25家,通过举办民俗表演、百家宴,贫困户月收入达3000多元。


  程阳岩寨屯负责接百家宴订单的吴爱仙说:“我们三江侗族百家宴菜品多、味道好,现在交通利,我们的订单源源不断。”吴爱仙和村民们每天都很忙,他们非常愿意这样忙碌,她说,这样忙着就能脱贫,就能看到小康的希望。


  据介绍,每逢周末或是旅游旺季,来品尝百家宴的游客每天可达二三百人,按照每位50元的入席标准,岩寨屯百家宴一天的收入就可达1.5万元。即便是旅游淡季,每天也有100人左右预订用餐。红火的生意让许多岩寨屯村民脱了贫。据了解,岩寨屯参与农家乐生意的村民,年收入都已达到两万元。


  好生态吸引品茶客


  三江有着“高山出好茶”的有利自然生态环境,全县茶园面积达17.1万亩。八江镇布央村、独峒镇大塘坳、古宜镇马湾茶场等走出了一条茶文化+旅游的新路子。


  布央仙人山景区每年都举办茶文化节吸引游客,打造“广西第一春茶”品牌。“去年9月宾馆开业以来,基本上天天客满,客人还到茶园帮采茶。”布央村村民吴荣标利用新村建设,把自己的房子改成了宾馆,卖茶、住宿、吃饭的收入让他赚到盆满钵满。


  “一边欣赏着绿油油的茶树,一边品尝着清新甘甜的茶水,这心旷神怡的感觉,待在家里是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布央茶园山顶的凉亭里,来自广东佛山的游客陈隆鑫品着三江茶有感而发。“我喝茶30多年,但像这样的饮茶体验还真是第一次”。


  近年,布央村以茶强村、以茶富民、以茶兴旅,着力写好茶文章,开发茶园观日出、自助采茶加工等旅游项目,倾力打响茶旅融合“金名片”,目前正在打造以茶园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布央村,像吴荣标这样的茶园宾馆已有19家。节庆活动带旺农产品


  高友村是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村有贫困户118户、515人。高友村党支部组织当地村民成立了农业旅游合作社,通过每年举办红薯节、韭菜节等文化旅游节暨旅游扶贫农产品推介会活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下一步,高友村将努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示范区,扩大种植规模,加工红薯粉、红薯酒、红薯干等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由红薯产业延伸至茶叶、茶油、韭菜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最终发展为多元化的集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特色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示范区,实现农民增收。


  事实上,三江民族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三江是桂湘两地侗族文化的交汇点,具有优秀的歌舞文化、祭祀文化、美食文化、稻作文化及社交文化等原汁原味的侗族传统文化。这些民族民间文化一直存在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现在被包装、宣传、推广,成为能够给群众带来效益的文化旅游项目。程阳的多耶节、新娘回门、打同年、百家宴、独峒斗牛、富禄三月三花炮节等已有一定知名度,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非遗文化带来真金白银


  三江县还扶持鼓励民间手工艺发展,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江县同乐乡大力推动侗绣技艺传承,组织技艺传承人将侗绣技艺传授给当地妇女,并将她们的侗绣作品销往国内外,以传承非遗技艺助力群众脱贫增收。据了解,同乐乡目前已培养绣娘500余人,从2017年1月至今,侗绣产值已达500万元。


  2017年12月,三江县的韦清华和其他8位来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绣娘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传承匠心·百年绣梦”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活动,展示侗绣、苗绣艺术和服饰。英国奢侈品牌Burberry的董事长对苗族、侗族的刺绣作品连连称赞:“所有服饰和展品不仅面料好,设计也精妙,创意突出,体现了中国式的优雅。”


  除了侗绣,三江农民画也成为农民增收渠道。三江农民画起源于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交界处的独峒乡,特殊的地域性令其极具民族文化特色。三江农民画都是就地取材,以前是用锅墨、蓝靛甚至山上的果子做颜料,树枝做画笔,后来颜料升级为水粉、丙烯等。作品不仅画在纸上、墙上和布上,还运用在侗族的服饰、挂袋、腰带、钱包、手绢等生活用品中。独峒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2年,侗族农民画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之后,画家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涌现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仅独峒村就有200多位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创作。


  38岁的吴述更是广西三江农民画非遗传承人,她已有数百幅作品远销海外。她说,作品大多由客人定价,长和宽为80厘米的常规大小的一幅农民画,水粉画售价约600元,如果是丙烯颜料画的则要上千元。


  三江的农民画家群落年产作品两万多幅。这些画作作为装饰品走进景区、酒店和寻常百姓家。三江县竹韵香溪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限公司分别在县城、冠洞景区和丹洲景区成立了农民画基地,还将在三江县各大景区成立农民画基地,力推农民画商品化、产业化并结合旅游商品、景区体验,扶持引导贫困户脱贫。


  目前三江县共有农民画画家200余人,农民画年均产值300万元以上。近两年,三江农民画群体每月人均绘画收入达到三四千元。(孟萍)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百万牧民“转产转业”撑起三江源绿色发展“半边天”

    14年来,三江源地区近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牲畜养殖数量。他们无怨无悔地由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保护者,为下游守住了“中华水塔”,留下了“绿色财富”。
    2019-07-02
  • 减贫成效显著 8省份获中央32亿元奖励

    财政部1日发布消息,为表扬激励部分地区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央财政已安排32亿元资金,对8个省区市予以奖励。
    2017-06-02
  • 价值挖掘产品升级 品牌扶贫见成效

    能不能将横山的农业资源与历史文脉结合,形成能够不断自我造血的品牌资源,将以往的资金扶贫、实物扶贫等转向品牌扶贫?
    2017-07-17
  • 藏毯产业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7年6月24日,中国藏毯协会扶贫工作组进村以后,以青海省商务厅《互助县索卜沟村扶贫工作方案》为引领,协会扶贫工作组在省商务厅的总体安排下和工作队的支持帮助下,立足行业协会优势,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探索索卜沟村扶贫之路。
    2017-09-22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