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语生意”到“手指生意”——边境贸易进入互联网时代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26





  在中蒙最大口岸二连浩特,果蔬出口商人赵龙每天通过微信和邮件收到来自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蔬菜订单。根据这些图文并茂、中外文要素齐全的需求订单,他在全国各地组织货源,再用厢式恒温车运送至蒙古国乌兰巴托、俄罗斯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等地。


  "现在的边境贸易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即使不见面,也能做成生意。"50岁的赵龙说。


  从"袖里生意""手语生意"到"口语生意"再到互联网"手指生意",在这座由古驿站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口岸城市,边贸交易方式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


  清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在此谈生意的商人多做"袖里生意"--交易双方在袖子里两手互搏,讨价还价,"掐"出合适的不为他人所知的价格。


  到了1992年,二连浩特成为中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来自蒙古国、俄罗斯、东欧各国的商人同中国各地商人在此进行交易。由于语言不通,"手语生意"由此产生,买卖双方交易全程几乎不说话,而是打手势比画,一掌为5元,一掌正反或两掌是10元,点头成交,摇头作罢。


  在那个"手语生意"时代,年轻的赵龙来到二连浩特做边贸生意,为了与跨境采购的蒙古国客商更好地交流,他主动学习蒙古语。


  "短短三四年间,做边贸生意的中国非蒙古族人的蒙古语口语突飞猛进,连许多南方商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同时,蒙古国客商也学会了一些汉语,双方在交易中逐渐用口语交流。"赵龙说。


  如今,内蒙古边境贸易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买卖双方通过互联网交流、订货、发货、收款,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平台、大数据共享平台让原本繁琐的贸易程序在简单的指尖操作中完成。


  在中俄最大口岸满洲里,开放共享的木材大数据平台让复杂而辛苦的交易流程变得高效。


  赵涛在满洲里做木材生意已两年。过去,每天清晨三四点钟到货场看货是他的工作常态。自从今年1月满洲里木材大数据平台投入运营后,他坐在办公室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木材交易。


  "现在,我在电脑和手机上就可以查到想要的货物,而且进口木材的详细信息,包括货位、树种、数量、规格、尺寸和卖家联系方式一目了然。"赵涛说。


  在满洲里各大木材货场,像赵涛一样的采购商有近500人。他们每天拿着手机浏览相关网页、在木材交易平台刷信息,将木材销往全国各地,木材年交易量超过1500万立方米。(柴海亮 勿日汗 哈丽娜)


  转自:中国国门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政府推出7大实招支持边境贸易创新发展

    中国政府推出7大实招支持边境贸易创新发展

    边境地区正在成为中国对外开放过程当中越来越靓丽的风景线。业内人士指出,边境贸易作为国际经贸及人文往来的基础形式,不仅是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重要支撑。
    2019-12-19
  • 我国乡村加速跨入互联网时代

    我国乡村加速跨入互联网时代

    疫情期间,农产品网上卖、春耕云上耕等一系列数字化新技术加快走进乡村,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激发出乡村经济的巨大潜能。中国乡村正在加速跨入互联网时代。
    2020-04-2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