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政策助推新能源汽车驶上“快车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4-07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国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密集出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成为新基建重点推进的项目。


  多地政府发布补贴 新能源汽车驶向新天地


  作为新一代节能环保的代表,各地方纷纷出台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2019年,北京、深圳、天津等多个省市公布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2019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完善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北京市拟拨付第一批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5217.625万元。共有13家车企将获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每家车企补助金额合计从几万元至1500多万元不等,其中最高的补助汽车数量为697辆,补助金额为1536万元。从单车补助的标准来看,最低1.8万元,最高4.5万元。续航里程在150公里至250公里之间的,补助标准为1.8万元;续航里程超过250公里的,补助标准多为2万多元,基本跟2018年拨付补助的标准没有差别。


  2019年2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深圳市2019-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实施细则》,在深圳市内建设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完成验收后,可按要求申领深圳市充电设施建设补贴。包括各类新能源汽车集中式充换电站和分散式充电桩及其接入上级电源的相关设施,包括充电站构筑物、充电站(桩)等充电设备及其接入上级电源、监控系统的相关配套设施等。满足相关条件的企业,按照充电设施装机功率,对直流充电设备给予400元/kW建设补贴;对40kW及以上交流充电设备给予200元/kW建设补贴,40kW以下交流充电设备给予100元/kW建设补贴。


  2018年,天津市相继印发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20余项,包括以《天津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作为全市推广工作的顶层规划,以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和运营管理办法等作为推动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政策,以不限行不限购、核发专用号牌、对货车实施全额配发专用通行证等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以地补政策、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等作为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使用成本的具体举措等等。


  新基建推动各地区加快步伐


  近期,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多地加紧布局,提升新能源发展步伐。


  3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对企业提交的申请进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的材料进行了审查。公布了《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三十批)、汽车生产企业名称。


  3月20日,广州市政府通过了《广州市促进汽车生产消费若干措施》,从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汽车加快更新换代、营造汽车消费环境三个方面,预计拉动超过200亿元的总产值。与此同时,广州将推动新能源车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单位的露天停车区域配置充电设施;加快推进现有公共停车场、产业园区等区域的充电设施建设。


  根据各地政府相关政策,到2020年,北京市新能源车预计达到40万辆,力争纯电动公交车比重提升到约60%。陕西省新能源公交车预计达到7000辆以上,占到全省公交车保有量的50%。广东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累计超25万辆,其中私人乘用车领域累计超20万辆;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占全部公交车比例超过75%。上海市预计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半径中心城区小于1公里,外环以外区域小于2公里。


  各地政府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重点围绕在网络设施建设、新旧车替换、产业扶持、推广应用等多个方面。中国系统现代数字城市研究院规划咨询师张敏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加快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一是需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二是切实发挥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共性技术供给作用,推动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加快突破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瓶颈。三是加快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继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布局,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销售市场。


  据赛迪顾问数据,预计未来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仍将保持49%的复合增长速度,到2021年,销量将达到420万辆。受补贴政策影响,2020年之前,A级及以上乘用车份额增长明显,2021年补贴完全退出,A00级车型由于具备较高的性价比,市场将回归。(记者 顾鸿儒)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