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注意,你的社保将迎来两个重大利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1-12





  2亿多农民工注意啦,你的社保将会迎来两个重大的调整:一是在工伤保险方面,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将全部纳入工伤保险保障;二是失业保险方面,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的参保办法有望实现统一,农民工失业后也能领失业金。
shebao
(图片来源:互联网)
  工伤保险再出重大政策
 
  农民工在外打工,挣得是血汗钱,最怕的就是发生工伤。一旦发生工伤,如果没有参加保险的话,很容易就致贫返贫。
 
  为此,近日,人社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机场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将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保障。
 
  上述通知要求,未参加工伤保险的项目和标段,主管部门、监管部门要及时督促整改,即时补办参加工伤保险手续,杜绝“未参保,先开工”甚至“只施工,不参保”现象。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工程建设是农民工工伤多发的领域,尤其是在冬季和节日期间容易发生重大事故,国家一再强调,要创造和维护好安全的劳动生产环境,保障劳动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所以,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解决农民工因建筑事故伤害致贫返贫问题有积极意义。
 
  参保之后,在各类工地上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将依法享有工伤保险保障。张翼表示,参保之后,一旦发生工伤,农民工就能依法享受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将有效减轻农民工和用人企业医治和看护费用的负担。
 
  农民工失业后将能领失业金
 
  除了工伤保险,农民工在失业保险方面也将迎来大变化。
 
  近期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失业保险条例修订实施工作。记者注意到,人社部2017年11月就《失业保险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的一大亮点是,统一了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的参保办法。
 
  具体来说,就是取消了现行条例农民合同制工人个人不缴费,失业后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的特殊规定,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参保缴费和待遇享受办法一致,在制度上实现了城乡统筹和公平。
 
  据了解,按现行政策规定,农民工虽然个人不缴费,但失业后只能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低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金标准,其他保障及就业服务缺失,总体保障水平远低于城镇职工。
 
  人社部表示,统一参保政策,使农民工享受与城镇职工同样的参保缴费和待遇标准,体现了制度的公平性,有利于城乡统筹就业,也有利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同时,统一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工的保障水平。
 
  据悉,统一政策后,农民工失业后不仅可以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由失业保险基金代缴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费,还可根据自身情况享受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创业补贴,待遇水平更高,保障更全面。
 
  张翼表示,进城务工人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这个群体如果不纳入失业保险的保障,一旦经济有所波动,失业率上升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统一参保政策,使农民工享受与城镇职工同样的参保缴费和待遇标准,让农民工在换工作期间也能依法领到失业金,保障其基本生活花费,有助于社会稳定。(记者李金磊)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报告称我国农民工达2.8亿 月均收入3275元

    日前,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比上年增长1 5%,增速比上年加快0 2个百分点。这也是2011年以来农民工数量增幅首次扩大。农民工月均收入达3275元。
    2017-05-02
  •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总量增幅5年来首次扩大、回流本地从业意愿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占半壁江山、从事三产比重上升……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2017-05-04
  • 高龄农民工陷入困境:留城工作难找 返乡退休无靠

    然而,无论是留在城市里打拼的“坚守阵营”,还是已经回到老家务农、打工的“返乡阵营”,为改革开放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高龄农民工大部分仍在工作一线,且一些人还存在没有养老保险、难找工作或留下职业病等问题。
    2017-08-10
  • 破解农民工养老难题有待制度发力 需完善社保体系等

    据《经济参考报》日前报道,高龄农民工群体正陷入“留城工作难找、返乡缺乏依靠”的困境:无论是留在城市里打拼“讨生活”,还是返乡继续“干农活”,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找工作、职业病等问题。
    2017-08-1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