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一片游子意,丹心矢志报家国—专访著名旅日华侨乔丙俊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9-26





乔丙俊,山东德州人,字后石,号德石斋主人。旅日华侨书画家。

乔丙俊1957年10月生于山东省武城县。1976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1987考入江苏省国画院研究科学习。1988年7月被聘为傅抱石纪念馆研究员。1991年由傅抱石纪念馆和徐悲鸿纪念馆共同推荐赴日本留学。1997年6月被聘为日本国樱美林大学客座教授。1999年6月被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西安分院名誉院长。2002年9月被聘为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2004年10月任日本国孔子世界联合会秘书长。2012年1月被聘为德州学院客座教授。2012年12月当选为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2014年被聘为山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工作顾问。2016年被聘为济南市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青岛市侨联海外工作顾问、临沂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海外顾问。

目前乔老仍是往来于中国日本两国之间,不辍笔墨。

62221307e9dd439193206346352dfb76.jpg

养育之恩、师徒之情终生铭记

1957年10月,乔丙俊出生于山东省武城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计极为艰难,但是母亲为他撑起一片天,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

儿时的乔丙俊学习刻苦,常常以地为纸、枝桠为笔,劳动闲暇之余自书自画,渐渐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萌生当画家的梦想。虽然没有像样的教材,但家乡古运河千年的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为他提供了丰富素材,更积累了绘画功底。

1972年,15岁的乔丙俊只身闯关东投奔舅舅,靠画肖像画维持生计。乔丙俊生性豁达,人缘随和,因缘际会结识了很多来自上海的知青并成为朋友,乔丙俊嗜书画如生命成了朋友圈给他的标记。一位回到上海的知青朋友鼓励他来上海闯荡,并带着他认识了画坛名宿陆俨少,一个友情的举动,为乔丙俊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

陆俨少有“上海书画三杰”的美誉,与李可染并称“南陆北李”。看了乔丙俊的作品,陆俨少介绍他到浙江美院,拜师于他的得意弟子姚耕云。得到姚耕云的悉心指导,乔丙俊绘画技巧得到很大提升,随着对中国画了解的深入,他对国画巨匠傅抱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傅抱石生于江西,但一直把南京视作第二故乡,傅抱石纪念馆就位于南京。勤恳上进,天随人愿,乔丙俊考入了江苏国画院,而该院的初建者就是傅抱石,在这里,他师从傅抱石次子傅二石潜心研究。

期间,陆俨少先生修书一封,又推荐乔丙俊拜师书法大家费新我,费新我以左笔书法著称,德艺双馨,在书画界享有很高声望。

费新我(1903.12—1992.5),字省吾,别名立千、立斋,后改名新我,浙江湖州人,擅长中国画、书法。历任上海万叶书店编辑室美术编辑、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协江苏分会顾问、苏州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费新我对乔丙俊非常器重和信任,乔丙俊也一直伴随在费老身边8年多,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情同父子。1992年,费新我去世,当时乔丙俊正在日本求学,得知噩耗他悲痛万分,为了表达对恩师的缅怀,征得房东同意,他在日本立费老灵堂并戴孝守灵3天,前往悼念的日本书画界人士络绎不绝,这让日本人理解了中国传统的“师徒如父子”的真正内涵。

乔丙俊极为孝顺,多年在外求学,更是对远在山东武城老家的母亲牵挂不已。“母亲年事已高,我在日本时,想把母亲接到身边,但是母亲非常眷恋故土,不肯离开家乡,让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尽可能常回家看看。”母亲去世后,乔丙俊将老家母亲住过的宅院修缮一新,睹物思人,以长期怀念!“乔家小院”由此而来。

升天唯有留亲情,入地只能泪送行。

冷雪鹤啼慈母去,寒风鹏戾独苗怜。

从今话语梦中述,此后容颜像上迎。

未报春晖别寸草,挥毫血墨祭娘陵。

斯人已去多年,乔丙俊在日本江户川写下一首《忆母》。亲情难忘,家乡永怀,羁旅华侨的思念之情萦绕不散。

师承名家,研习中外,终成大器

师从陆俨少、姚耕云、费新我、唐云、沙孟海......年轻的乔丙俊勤学不辍,获得诸多书画名家的指导。浙江美院、江苏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在众多艺术殿堂研习,乔丙俊的国画理论与绘画技艺与日俱增。乔丙俊此时的作品很明显地呈现了明代代表画派吴门派的风格。

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晚期中国代表画派,一直流传至今,作品恬淡文雅,兼具文学气质和哲学内涵,注重人文修养与书画技艺。乔丙俊的画作,凭借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力,清新刚健的明快风格和构图的严密、笔法细腻且含蕴奔放的高古技法,赢得了广泛的认同。

1991年,在傅抱石纪念馆和徐悲鸿纪念馆共同推荐下,乔丙俊赴日留学,进一步研究东方书画艺术。

1996年1月,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日韩艺术文化交流会和日本山梨县等共同举办“中日韩文化交流暨中日韩水墨画展”,350余幅参展作品,一共售出17幅,统计结果出来,17幅全部是乔丙俊的作品,这在日本国际性书画展卖活动中尚属首次,日本多家电视台还为此专门报道。乔丙俊声名鹊起,其作品也被日本国会收藏,更被当时的众议院议长伊藤宗一郎邀至国会座谈,并同赴日本胜地松岛写生,一时传为佳话。2003年,在日本山口县国际艺术村的邀请下,乔丙俊前去写生并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同时开展讲学、作品展等艺术活动,成为第一个走进艺术村的中国艺术家。

此后,乔丙俊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先后在中国、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58次,获各类奖项36次。他的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美国旧金山文化会馆以及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桥本龙太郎等日本政要,法国总统希拉里等国家领导人收藏。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曾为乔丙俊撰文,“读他的诗,能看到诗中的画,让人回味良久”。

事实上,除了画家,乔丙俊还是一位诗人,他善于从中国古代诗词中汲取艺术创作的丰富营养,同时将自己的诗词与绘画融为一体,既为自己的画配诗,又为自己的诗配画,这样的诗画两栖作家,被国学大师任继愈评价为“在当代尚属凤毛麟角”。

经济英才,赤子之情联结中日友谊

初到日本,研习日本画,乔丙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本书道专门学校,并获得日本书道联盟理事长种谷扇舟的指导,潜心学习日本书法技艺与书法理论,两人还成为挚友。此外,乔丙俊还时常求教于日本绘画泰斗东山魁夷、加山又造等先生并结下深厚友谊。自身的努力佐以诸多日本同行友人的帮助指导,乔丙俊被日本樱美林大学聘为专职教授,也正是日本各界对乔丙俊作品和人品的认可,得以有机会接触社会各界精英人物,促使他成为中日民间友好往来的纽带。

文化交流之余,鉴于乔丙俊的影响力,协助祖国招商引资成为乔丙俊另一事业。乔丙俊多次参加中国政府、山东省政府、德州市政府及江苏省政府等在日本的招商引资活动,并多次携团回国考察,为中日企业合作穿针引线。他提出“以德治商”、“一手抓算盘一手托论语”口号,将中国文化、儒家精神融入经济活动,获得国内外人士的一致认可。2010年7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大中华经济英才”颁奖仪式上,乔丙俊获得“最具影响奖”。

乔丙俊也经常自发组织中日友好文化交流活动,纪念孔子国际书画展、国际儒商文化论坛等已经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2006年,乔丙俊还曾邀请一批德州书画家赴日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中日民间彼此了解。为了更好地致力于文化交流活动,乔丙俊辞掉了樱美林大学专职教授职务,成立日本孔子世界联合会、日本孔子世界株式会社,为弘扬儒家文化奔波于世界各地。

如今乔丙俊已侨居日本30余年,他以书画家身份穿梭于中日之间,为推动中日民间友好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虽然常年在外,但是他从未忘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乔丙俊不仅担任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德州学院客座教授,还以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海外顾问的身份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奔走呐喊、建言献策。

2020年9月12日,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侨办主任孙传尚,山东省侨联副主席卢文朋,德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政府侨办主任于清泉,武城县委书记张磊,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韩以广及相关人员来到德州市武城县李家户镇辛庄“乔家小院”--乔丙俊的故居。简短仪式后,乔丙俊将“乔家小院”的钥匙移交给武城县。映阶青苔、飘香书墨,新修葺的故居焕然一新,自此,这座小院又有了新涵义--武城县“侨商之家”,意在表彰乔丙俊多年来对家乡武城县“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贡献之力量。

涅槃重生,回归心灵的故乡

2013年,乔丙俊受省政府有关部门邀请临摹傅抱石与关山月巨画《江山如此多娇》,他一人全力投入创作,没有任何协助。繁重的工作量、酷热的三伏天、密闭的室内环境,乔丙俊晕倒在工作室。

“还是要感谢挽救了我生命的那位医生,否则现在我也就不能和大家这样面对面交流了。”乔丙俊透露出爽朗的笑容,如重生般潇洒自如。

“死过一次”,也促使乔丙俊重新审视自我、追求自我,个人微信号名也更新为“浴火重生”,从此更醉心于书画之间。“现在的我,就希望给大家留下些好作品”。

除了书画创作,乔丙俊对书画教学另有一番认识,尤其针对还是“一张白纸”的孩子们。“现在很多书法学习班都是商业性的,只是临帖子,这不是教授书法!”“历史上的书法家,他们书法家的名号多是后人封的,在他们的年代首先是文化名人而且字写的好,才被我们这些后人所推崇。怎么写好字?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之’就千变万化,模仿也无从下手。应当从汉字的源头开始学习,譬如练习写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按照汉字演变的脉络练习,形成自己的心得,在这基础上再去研究名家书法。如果想沿着书法这条路走下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融成自己的风格。”

年逾花甲、历经世事,无论是奔波于中日友好往来,还是沉浸于书画研究与创作,乔丙俊始终心系家乡、眷恋祖国、回报社会,他的身上始终闪现着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转自:人民数字联播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