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刀如何不老?德州扒鸡守住经典,续写传奇


作者:田迎春    时间:2020-12-24





如果时间的沉淀可以看见,那就是老字号的模样。

每个老字号,都是一种浓郁的、独家的味道。老字号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历史的产物,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单靠情怀已不足以支撑企业发展。岁月流转中,面对着时代的不断打磨、不断变幻,如何在坚守自我的同时顺应大势,推陈出新,是每一个老字号都面临的难题。

微信截图_20201224104435.png

对于走在传承、创新和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德州扒鸡而言,历经300余年沧桑依然香气如旧,其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值得所有处在转型中的老字号企业借鉴。

传承

众所周知,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德州扒鸡"创产于1692年,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素有"中华第一鸡"之誉,形成了十代人薪火传承,是中国饮食史上一颗历久弥新的熠熠明珠。

德州扒鸡源自清康熙三十一年,德州城西门外大街有个叫贾建才的烧鸡制作艺人,家传做烧鸡。偶然一天家里的伙计把鸡煮过了火,哪知道过火的烧鸡散发出独特的异香,不仅肉烂味香,就连骨头也入口即酥,吃过的人纷纷赞不绝口。贾建才由此潜心琢磨改变工艺,逐步摸索出德州扒鸡的最原始做法:即大火煮,小火焖,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火候要先武后文,武文有序。当时有位马秀才品尝后清香满口,边品边吟道:"热中一抖骨肉分,异香扑鼻竟袭人,惹得老夫伸五指,入口齿馨长留津!"吟罢笑曰:"好一个五香脱骨扒鸡啊!"五香脱骨扒鸡便由此得名,此后康熙大帝品尝后惊其做法独特、滋味鲜美,御封"神州一奇"。

在历史的长河中,德州扒鸡也随着时代的波涛经历了多重更迭:1956年实现公私合营,成立为中国食品公司山东省德州市公司,也就是在那一年,"德州扒鸡"在全国食品展评会获得第一名,被誉为"中华第一鸡"。

弘扬

随着津浦铁路和石德铁路的全线通车,德州扒鸡经营进入了兴盛时期,呈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此时扒鸡店铺大多集中于火车站广场前,出现了铺靠铺,摊连摊,星罗棋布。从街上走过香气扑鼻,引人垂涎。这个时期的扒鸡传人,主要代表人物是《宝兰斋》扒鸡铺的侯宝庆和《德顺斋》扒鸡铺的韩世功。这时由于火车四通八达,销路扩至东北,中原和华南地区,这时的扒鸡已是五香脱骨,色、香、味、形,都已走上求美、求新、求高的道路。德州扒鸡的名声,已在中华大地上叫响,凡乘车路过德州者,必然下车买上一只或一蒲包扒鸡带回家中全家分享,或馈赠亲友。

随后,新中国成立,也给扒鸡行业带来了新生,扒鸡铺发展到三十多家,先后出现了"德顺斋","宝兰斋","盛兰斋","福顺斋","中心斋"等店铺字号。一九五六年,扒鸡传人"一步登天"走进了国营企业(中国食品公司德州市公司)的大门,他们互献绝技,将百家技艺之长集于一身,使这一美食在国营食品公司的重视和保护下不断发扬光大,随着时代发展的车轮,国营食品公司脱胎换骨为今日的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德州牌"扒鸡已成为扒鸡行业的知名品牌,新一代扒鸡人正用传承的信念与发展的理念,继续书写这段百年传奇。因此,最正宗的德州扒鸡莫过于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扒鸡,德州扒鸡,正式进入"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新阶段。

早在1998年,德州扒鸡从国有企业改制成为山东德州扒鸡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2006年德州扒鸡注册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德州扒鸡荣获山东省最高质量荣誉——山东省省长质量奖。2014年12月,"德州扒鸡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5月,"德州扒鸡制作技艺"作为老字号项目再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同时,《扒鸡》行业标准(SB/T10611)宣布实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德州扒鸡这一民族美食,随着现代经营理念与中华老字号的融合,德州扒鸡这一历史名吃在新时期持续焕发着新的活力。

需明确的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老字号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命题。如果商业模式不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创新,很有可能就被淹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不断升级更新的消费需求,300余年历史的德州扒鸡却越"活"越年轻:近年来,德州扒鸡将持续发展线下连锁专卖店,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对肉类产品的需求,伴随电商与物联网的快速崛起,德州扒鸡相继在各大电商平台开通线上店,机场、高铁、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遍布大街小巷的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古老的美食传承,重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坚守

曾几何时,在消费者心中,"老字号"三个字就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然而随着互联网推动下碎片化消费,资本侵入的巨大冲击,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在消费"菜单"愈发丰富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选项,消费者对老字号似乎不再"感冒"。面对消费品市场,大多数老字号产品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绝大多数老字号的生存岌岌可危。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传承与创新始终是老字号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话题。为此,商务部等16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动老字号传承与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德州扒鸡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一方面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开始积极地进行整合与创新,从而在时代的洪流中倚老卖"新",续写传奇。

在业界看来,德州扒鸡之所以长盛不衰,概源于其对传统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上的努力,而其在价值坚守方面的践行,也堪称行业楷模。

很多老字号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后,在消费者心目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为老字号焕发"第二春"奠定了基础。对于德州扒鸡来说,老字号想焕发活力,一方面要推陈出新,寻找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要秉持工匠精神,才能找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好扒鸡,从养鸡开始"。德州扒鸡坚持不使用速成鸡,坚持绿色生态养殖,选用生长期长、肉质纤维好的华北柴鸡、鲁蒙笨鸡和芦花鸡等优良鸡种,经多年培育选种,从源头上保证扒鸡品质。根据规划,德州扒鸡将在明年全面消除肉食鸡,未来两年内原料鸡供给将全部自养,从而实现"德州扒鸡"不做肉食鸡的庄严承诺。二是从礼品属性向日常消费品属性的转变。在对产品线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上,打造引爆市场的明星单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组合,从根本上满足消费者"一桌子菜"的需求。

在制作工艺的坚守最能体现匠心。德州扒鸡在制作上采用经年循环老汤,百年期间,火不熄,味不改,一汤永续,配以砂仁、丁香、玉果、桂条、白芷、肉桂等十六味香辛料烹制,大火煮,小火焖,足足8小时,丝丝入味,轻轻一抖骨肉分离。通过古法技艺与现代工艺的完美融合,将有文化内涵、有情感温度、有遐想空间、有历史传承的德州扒鸡,倾情奉献给广大消费者。

不管是品质的坚守,还是工艺的坚守,都是德州扒鸡诚信的坚守。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作为与百姓舌尖上的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行业,诚信可谓企业的第一品质。回望德州扒鸡300余年的生产经营历史,从起步夯基,到变革超越,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构建在质量和诚信之上。

创新

对于每一个老字号来说,"每一块牌匾,都是一段传奇"。作为 "老字号"的德州扒鸡,已经不仅仅是一只扒鸡,一份美食,而是一种记忆,一种流传的味道。这种味道传承了中国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瑰宝。面对电商时代的来临、消费升级的冲击,德州扒鸡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老树新花"奋进新时代——

在品牌建设上,德州扒鸡正在从单一品牌为主的品牌策略向双品牌策略转变。"德州扒鸡"作为代表健康、安全、美味食品的正餐品牌,为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需求,真正的把品牌价值传递给市场,始终坚持用品质为品牌打好基础,用文化为品牌注入灵魂,用匠心传承的使命注入产品、塑造品牌。用最好的鸡种做最好的鸡,全面挖掘中国传统优良鸡种,进行全面的形象宣传提升,打造"德州扒鸡"禽类制品的高端形象。

另一方面,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德州扒鸡在营销、IP战略上不断创新并试水新模式,针对当下快节奏生活方式以及年轻群体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推出 "鲁小吉"系列产品,"鲁小吉"系列产品立足于三百年的厚重历史文化传承,以汉方秘制,卤味中和、温养滋补作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年轻消费人群的饮食习惯和消费喜好,使用更符合现代消费喜好的包装设计元素,采用各种鸡副类、素食类的差异化产品,满足当代人对于不同口味、差异产品的孜孜追求。同时,"鲁小吉"作为独立于德州扒鸡之外的休闲产品子品牌,借助德州扒鸡品牌背书,将不断打造符合更多年轻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休闲食品,并致力于成为有力量、有气质、年轻化的中华美食品牌。通过"德州扒鸡"与"鲁小吉"的双品牌的联动,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相互引流,开启德州扒鸡品牌发展的新纪元。

评价一个品牌是否优秀,公认的标准有3个维度:认知度、美誉度、依赖度。对于德州扒鸡来说,认知度和美誉度都已经有深厚的基础。在"依赖度"上,德州扒鸡正在通过销售方式的创新,集聚更多的粉丝人气:此次疫情,很多国内消费者改变了消费习惯,部分线下消费转移至线上,德州扒鸡也积极转变营销模式,通过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形式,积极拥抱互联网。数据显示,截止至9月30日,电商渠道销售收入近4700万元,累计同比增长翻香。第三季度,公司直播带货发展迅速,公司与央视、格力、李佳琪、罗永浩等头部流量6次合作。

"香飘四海,名满天下" 历久弥香的"德州扒鸡",成为一代代人经典的美食记忆,更成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美食之一。老字号品牌背后绵延的文化根脉,承载着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连接着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老字号"酒香也怕巷子深",总结出与时俱进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契合新的消费需求,打造互联网产品,推出"网红"产品,才能让"老字号"走得更顺畅。德州扒鸡用英姿勃发的生命力向历史证明,只有坚守、传承和创新,才能让老字号宝刀不老,永远年轻。


新闻热线:0534-8017166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