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清:打造千亿级“食品航母”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04





  “让来宾朋友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即可感受到世界美食的多样风情,品尝到别具匠心的独特菜式。如今,福建省福清市已打造出‘品世界美食,到中国元洪’品牌。”福清市市长张帆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美食文化节上表示。


  福清作为千年海丝始发港与新海上丝路扬帆处交集之地,近年来,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上福州”战略建设等历史机遇,对元洪投资区产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福清市委市政府从一条鱼、一块肉、一粒果、一袋米、一桶油入手,全力推进元洪国际食品园建设,着力打造食品全产业链专业园区和全国最大的食品食材进出口集散交易中心。特别是今年福清市引进京东全球食品展示交易公共服务平台等27个总投资约218亿元的项目,其中19个已挂牌或动建,整个园区建设发展呈现点燃引爆、全面开花的喜人态势。


  夯实产业园基石


  “近年来,福清市招商工作局面喜人,特别是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借助政策东风,聚集知名食品企业,唱响了食品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元洪模式。”福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中表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进口肉类、进口水果的指定口岸,福清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港口运输网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同时国内外有20万福清人从事食品行业,食品加工规模超过千亿,拥有深厚的食品产业基础。


  元洪投资区是全国最大的外商独资成片开发投资区,如今,在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签约项目一览表上,印尼三林集团在已投资和参与投资建成元洪港区3万吨和5万吨两个散货码头以及一些粮油企业的基础上,此次又投资15亿元,建设1号、2号多用途泊位和西1号、2号通用泊位。


  为实现5年达到万亿交易规模的目标,福清市以一整套完善的服务精准对接、科学定位,激励客商踊跃投资。据介绍,福清市针对食品产业生态链不断补链、强链,特别是把食品企业实体经济招商放在首位,同时引进贸易类企业在园区落户,并入驻京东全球食品展示交易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元洪模式。


  强化政策配套,加强对外互联互通。目前,福清市已推动完成华侨经济合作实验区、中日经济合作区、中—印“双国双园”及台湾农产品(自捕鱼)进元洪绿色通道的建设,持续夯实食品产业园的基石。同时,福清市推进通关便利化、税负轻量化发展环境建设,推动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市场嫁接到京东全球食品展示交易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提升食品产业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据了解,截至目前,食品产业园一期和二期已填海部分完成招商,入驻项目23宗,总投资227亿元,项目涉及食品储运、加工、展示、体验、交易、结算六大方面。


  打造全球食品数字经济产业中心


  福清走向世界,大势已定。福清有20多万人在国内从事食品行业,有4万多人在海外从事食品食材的采购销售,福清人开的超市有4万多家遍布全球127个国家,建设元洪国际食品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福清打造全球食品数字经济产业中心,借助京东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技术和服务平台,整合食品上下游产业链优质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做到“全球卖、全球买”“交易在元洪、交割在各地”,加快打造千亿级的食品全产业链专业园区,打造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元洪模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京东云华南大区总经理康亮说:“我们也正在筹建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行业专家智库,准备发布数字食品产业大数据报告,形成食品行业价格指数和食品产业定价权,吸引海外华人,特别是融籍华人华侨回国参与家乡建设,最终把元洪打造成全球大宗食品食材集散交易中心。”


  对于开创新时代“大福清”发展新局面、扩大开放方面,福清市委书记王进足表示,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充分发挥福清港口、区位、侨台等优势,在抓好重点园区、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交易基地等开放平台建设的同时,谋划建设华侨经济合作试验区,为扩大对外开放空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新的载体支撑。


  元洪食品产业园区的建设正是推动福清市积极融入世界“一带一路”“海丝核心区”的重要载体。如今,胜田食品、御冠食品等国际化食品企业已经入住。据了解,落户产业园的全球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和“菜篮子”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此外还签订意向投资项目37个。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推动“海上福州”发展,该产业园还充分发挥东盟融籍华人华侨众多的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积极建设“一带一路”东盟华人华侨食品基地、进出境食品国家安全示范基地等品牌,推动福清驶入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快车道。(记者 王金臣)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