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机械装备产业:高精尖工业母机托起制造强市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8-14





  
机械手实现自动喷胶 (文珍 摄)
 
  作为机械工业的核心,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着工业母机,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被喻之为工业的心脏。在泉州,这片孕育民营经济的热土上,装备制造产业已成为海西重要的机械装备产业基地。
 
  2013年泉州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2018年泉州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泉州机械装备产业涵盖门类众多,涉及8个大类、47个中类、111个小类,其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和器材及计算机等多个大类产值均超百亿元。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泉州装备制造产业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产业规模逐年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群化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迈向“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生产”的康庄大道。□本报记者黄文珍
 
  起点 顺应工业潮流 白手起家勇创业
 
  在晋工年会等活动场合,还能见到年逾7旬的董事长柯子江的身影,一件蓝色中山装让他在众多身着西装的活动参加者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熟知柯子江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创业数十年来,他从未改变自己的本色。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蓝色中山装是他不变的衣着。除此之外,陪伴他的还有一辆1975年花费145元购买的凤凰牌自行车。正是这辆在柯子江眼里“养了一个家,立了大功”的自行车见证了柯子江的创业历程。
 
  1979年的一天,柯子江决定要自己办厂。那天,聚集在一起的二三十人很是不解,彼时的柯子江从贫困、艰辛中一步步走来,成为村办企业的法人代表,每月拿着100多元“高薪”。现在,他要抛开这样好的待遇自己创业谈何容易,一不小心可能会“吃力不讨好”。事实上,柯子江并非因为一时头脑发热才做的这个决定,在此之前,他已经去厦门进行了考察。那时厦门工程机械厂要扩大规模,需要把一部分零部件分散到其他地方代工,于是柯子江先把活儿接了下来。
 
  “没有厂房,我们可以租别人的车间、车床,付给他们租金。”“没有技术,我们可以外请,到其他机械厂去雇人。”“没有资金,我们可以用股份的方式来筹钱,再把股东们派出去学技术。”“先这么干,一年内不发工资”。原来,柯子江心里早已有了清晰的思路,一边干一边摸索。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那是一个百废待兴却又蓬勃开放的时代。改革春风吹拂大地,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泉州人放开手脚,雄姿英发,勇立商海潮头。
 
  也是在1979年,傅炳煌跨入了机械装备领域。当时,年仅17岁的他跟着亲戚卖起了手压地砖机。傅炳煌回忆称,当年的砖机主要卖到东北去,那里经济发展得比较早,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高楼大厦了。他认为砖机是一个可以挖掘的潜力市场。也正是这一年,傅炳煌成立了泉州开元市政工程机械厂,这也是后来泉工机械的前身。从砖机设备销售起步,傅炳煌带领企业开发出全国第一台混凝土路沿砖双缸同步液压机,实现自主研发设备的转型升级。
 
  不安于现状,爱拼敢赢,在鹰击长空中追寻虽苦犹乐的创业人生,早已涌动在泉州人的热血中。这让泉州后来者居上,摘得全国民营经济特区的美誉。
 
  采访成功机床董事长周泗进时,他说,安稳的日子不属于他,他觉得在大风大浪中前行更有意思。上世纪80年代,离开南安侨联这个安稳的工作,周泗进开过农用车,创办过物流公司,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落脚于机械装备行业再也没有离开。周泗进回忆,随着工业的起步发展,机械装备业的作用也日渐凸显。其中铸造是机械装备最基础的产业,工业铸造就像是工业的大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铸造工业也无从发展。“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我们从铸造业开始做,而后偏向于精加工。1995年成立成功机床,生产制造立式车床。”
 
  坚守 从低端到高端 走出国门放眼全球
 
  市场风云变幻,唯有顺应潮流,甚至引领趋势者,才能在市场的风吹雨打之下屹立不倒。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席卷之下,机械装备产业遭遇产能过剩、库存高企、市场销路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此后数年间亟待解决的燃眉之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面对危机,众多泉州装备制造企业拿出了壮士断腕的魄力,在寒冬中坚守,在蜕变中重生,一系列变革在企业中悄然推进着:强化研发提升产品,努力改变低端产品形象,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搭乘“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产品漂洋过海,开拓新兴市场;跨国并购,中西合璧实现产业升级。
 
  用“老当益壮”来形容已年逾八十的陈泮水一点也不为过。这位掌舵者在创办福建达宇重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之前,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位于贵州省的险峰机床厂。这是一家国有企业,上世纪60年代,刚刚大学毕业的陈泮水便分配到那里,参与组建险峰机床厂,从基层做起直到任该厂厂长。彼时的陈泮水已深感大型机床技术受制于人,沦为代工企业的痛苦,他带领团队在借鉴德国等技术基础上,潜心自主研发。1992年,终于自主研制出国产大磨床,并获得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也因此从大型磨床国际禁运名单中解除。1998年,陈泮水退休;2006年,8年不能做同类产品的期限已到。“退休后,我去杭州安养晚年。”陈泮水清楚地记得,时任福建省机械工业厅厅长的陈文钊来到他家中,鼓动他回福建再做贡献。“当时我确实想再做一些事情,最后回到家乡南安创办了达宇。”
 
  2015年,达宇与土耳其一家钢板制造企业正式签订了2台价值1300万元的高精度数控轧辊磨床的订单。这意味着,国内首台高精度数控轧辊磨床成功进入欧洲市场,迈出了我国机床企业向欧洲高端市场技术输出的坚定步伐。
 
  “这家企业原本已看上意大利制作的一款磨床,但在我们现场讲解和观看视频后,当即认可了该款机床所达到的技术标准,决定购买达宇设备。”陈泮水回忆,该款磨床除了性价比之外,更突出压液、量测等方面的综合性技术突破,并在智能化研发又迈进了一步。“土耳其是我们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订单的获得成为打开欧洲高端市场的敲门砖。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企业打开了高端装备行业的新空间。企业必须立足技术研发,推陈出新,生产具有核心技术灵魂的产品。”
 
  2013年5月,泉工机械董事长傅炳煌与总经理傅鑫源到德国参加国际机械宝马展期间获得一个消息,德国一家有着53年生产工艺、拥有7000多家全球客户的混凝土砌块及铺路机械生产企业——策尼特濒临破产,并有意对外出售。“这对于渴望获得先进生产技术的泉工来说是一个机遇。”于是,傅炳煌决定将这家拥有全球最成熟生产免托板设备技术的专业厂家收至麾下。
 
  傅炳煌告诉记者,此后,2016年5月,泉工机械又收购了奥地利一家模具企业,从“工业之母”的模具入手,开始新一轮的技术革新。2017年年底,泉工机械在印度建立合资公司,进一步布局全球化市场。目前,泉工机械拥有中国、欧洲、印度三大制造基地,覆盖所有混凝土成型机系列。
 
  如今,在晋工机械,柯子江虽然还保留董事长头衔,但公司的日常运作,儿子柯金鐤已经接棒。2018年2月初,晋工与韩国500强企业韩国现代建设机械株式会社签订全球战略合作协议,通过odm合作模式向国际化布局迈出了更大一步。
 
  蜕变 借力智能制造 产业升级再出发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快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智能制造对传统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日渐深远。装备制造产业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智能制造离不开智能装备的支撑,包括高级数控机床、配备新型传感器的智能机器人、智能化成套生产线等,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
 
  转型升级始终在路上,近些年来,装备智能化已经成为泉州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重要的着力点。成立于2016年的福建省华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智能制造领域的一颗新星。从传统制鞋业,延伸到生产制造智能化装备,在董事长黄劲煌眼里理由很简单,人口红利消退,招工不容易。15年前,黄劲煌就跑到越南办厂,看重的就是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如今,越南工人工资逐年上涨,工人工作效率却只有国内员工效率的六成,且产业链仍不及国内成熟。2012年,黄劲煌回到晋江办厂。
 
  “人工成本与招工难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黄劲煌开始想购买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生产线。后来国内外跑了一圈后,始终找不到一条契合传统制鞋工艺流程的生产线。于是,在泉州市相关部门的鼓励下,黄劲煌决定自主开发鞋业智能化生产线。“2016年,我们成立了华宝,并联合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数机器人公司,并与制鞋工艺师傅无缝对接。近三年来,华宝通过数百个款式破坏性测试验证,在休闲鞋智能化成型生产线的核心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云服务等多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据了解,智能化成型生产线能实现快速更换鞋款,混线生产。与传统的生产线相比,智能化生产线的用工数从原来的66人下降到11人,产品合格率上升至99.9%,产品返修率下降至0.5%等。
 
  在铁拓机械,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协助服务平台让传统制造业实现了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过去,客户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即使碰到一个小故障不懂解决,我们也需要千里迢迢赶往工地。一方面客户等待得焦急,耽误工期;另一方面,售后服务成本也大大增加。”该企业生产部总监高国强告诉记者,该平台让售后服务响应速度快,减少客户停工损失,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护费用,也让售后工程师处理问题更具针对性。“机械装备行业从产品制造向服务升级是行业发展趋势,注重产品体验,实施服务终身化成为企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有利武器。”
 
  产学研相结合是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迈向智能化的重要途径。2016年,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在泉州落户。据了解,经过三年实践,该研究院凝聚了三大技术平台,分别为智能技术平台、机器人技术平台、智能制造技术平台,为泉州当地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持。该研究院院长李瑞峰介绍,研究院已申请162项知识产权并获得受理。其中,88项知识产权已获授权。部分项目已经转化为产品,正在产业化实施。“比如,与晋江地壳机器人公司合作研发服务型机器人;与华宝合作研发脚型扫描设备。”


  转自:东南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 福建“海天”携手共建“智慧海洋”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建航天科工空间大数据(福建)中心、联合申报卫星海洋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推动“智慧海洋”重大工程建设、共建航天科工空间应用(福建)研究院、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实现海洋经济发展...
    2017-03-22
  • 福建八大措施促纺织鞋服业发展

    将从金融服务支持、鼓励智能化技改、财税政策支持、推动“互联网+”、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管理辅导、培育成长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八大方面,采取具体扶持措施,促进纺织鞋服产业转型升级。
    2017-03-23
  • 福建省外贸形势持续回暖 2月进口增长84.7%

    受益国际市场回暖和稳外贸政策发力,福建省外贸形势持续回暖。据厦门海关统计,1~2月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696 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 6%
    2017-03-24
  • 福建泉州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近日,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实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数字化控制技术在各类装备上的广泛应用
    2017-03-27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