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新区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11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广东肇庆,如今依产而兴、因企而旺,绿水青山之间“长”出一个个产业聚集高地。其中,肇庆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颗“新星”,正在张开丰满的羽翼快速腾飞。


  近日,记者在肇庆新区了解到,新区已引来包括一个单体投资超200亿元产业航母在内的一批优质项目的进驻,其中肇庆华侨城卡乐文化旅游科技产业小镇、京东华南运营中心、优世联合数据中心、肇庆国际科创中心、广东厚能总部及智能制造基地等已落地建设。


  洼地效应,凸显投资价值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发展腹地、肇庆高端产业聚集高地,肇庆新区于2012年10月挂牌成立,规划总面积115平方公里,目前正谋划拓展到518平方公里。肇庆新区地处“三大经济带”交汇点,东融大湾区,西联大西南,辐射东盟,区位优势明显。


  众所周知,水往低处流是一种自然现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质资源也会像水一样向洼地聚集,形成“洼地效应”。肇庆新区凭借区域比较优势,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并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工业论坛上,肇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赖泽华曾这样诠释肇庆市的洼地优势:“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发展潜力和承载力的城市。肇庆有最明显的成本优势:最好的土地资源,土地开发强度为大湾区最小;资金、水电使用价格均远远低于珠三角核心地区,房价远低于广州、深圳以及佛山,是大湾区生产生活成本最低的洼地。”


  肇庆土地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区域面积广阔,但目前土地开发强度仅6.5%。在这一背景下,肇庆新区的土地发展潜力巨大,可连片开发区域达8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用地390平方公里。目前,新区规划产业园区达65平方公里,已收储土地达7.8万亩,是广东省开发推进最快、成效最明显、前景最广阔的新区。如此广袤的土地资源,开发成本却不高。据悉,肇庆新区的土地开发成本还不到珠三角核心区域成本的三分之一,因此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投资洼地。


  不仅如此,肇庆新区已经形成“一条黄金水道、一条快速干线、六条轨道交通、五条高速公路”纵横交汇的交通网。53公里的东进大道贯穿联通肇庆东南部中心地带,规划建设中的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离新区只有20分钟,高速到广州白云机场45分钟,城际轨道直达广州市中心,高铁到深圳只需1小时10分钟,港珠澳大桥开通大大缩减了到达港澳的时间,形成了广佛肇(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半小时”经济圈、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向西在肇庆东站通过高铁4小时内通达周边5个省会城市,西江成为连接华南与西南的5000吨江海直达“黄金水道”。肇庆新区,正逐渐成为“空铁水公”联运条件最好的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核心载体。


  创新驱动,强化产业支撑


  近年来,肇庆新区以工业发展“366”工程为抓手,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全力推动新型产业集聚,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为了全面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肇庆新区同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1133”工程,紧密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366”工程的目标,是力争五年内培育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3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引育6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新增60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1133”工程则力争五年内引进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10所本科高等院校、3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高水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


  按照这些目标,肇庆新区在建及拟引进高校3所,在建及拟建科技创新平台7个,拟引入总部经济项目10项,引育新型研发机构12家。


  产业布局上,肇庆新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科学布局创新与总部经济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功能分区,推进城市功能规划与产业导入同步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目前已成功导入投资额近500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超24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超400亿元的数字经济、超500亿元的总部经济产业集群。


  产业政策上,除了《实施工业发展“366”工程五年行动方案》《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扶持政策,肇庆新区还特别享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泛珠三角合作“三个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及珠三角与粤东西产业共建等“政策叠加”。


  除了搭载“最强”产业政策,新区还为广大企业和客商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例如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审批代理制”和“行政审批承诺制”,推行“并联审批”,探索项目“先建后验”“直接落地”,落实一个项目、一个分管领导、一个服务团队“三个一”工作机制。对于特别重大的优质项目,还可灵活启动“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政策。在肇庆新区,开办企业全流程时限由原来2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申请人由原来往返跑11次减为3次,填写资料由5次变为1次。今年年初,深圳华梦汽车、新兴际华安全谷、艾康尼克新能源汽车等落户,肇庆新区在一天内完成营业执照办理工作。


  绿色崛起,加速产城融合


  提及肇庆新区,不得不提的就是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肇庆新区是肇庆“山—湖—城—江”空间格局和城市特色的精华浓缩,尤其是河涌密布、水域广阔,水乡特色独具一格。它北倚葱郁的鼎湖山,南临浩瀚的西江,苍翠的九龙湖镶嵌其间,羚羊峡遥遥相望,环抱广利、永安两大湿地,形成“依山傍湖环湿地、拥江抱峡望砚洲”的生态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新区所在地鼎湖山是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绿宝石”,山内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2.5万个,人称“天然大氧吧”,参照联合国长寿地区相关评审指标,新区所在地鼎湖区被授予“世界长寿之乡”称号。


  据了解,肇庆新区将结合六大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岭南水乡新城。六大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70亿元。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环境质量更高,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不仅自然环境一流,肇庆新区还花大力气营造城市优渥的生活环境。新区在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将新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高品质新都市。


  城市布局上,从“人本”角度出发,新区通过超前谋划未来服务市民的生活配套,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学校、医院、酒店、体育中心、文化发展中心等城市公共配套项目陆续建成,围绕产业和人才,打造一个生活配套、商业、商务等服务元素齐全的现代化新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照“高端配套先行”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六大水系工程等城市市政基础项目。近三年,新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10亿元,完成21条、总长50.48公里城市干道和75万平方米绿地建设,医院、酒店、交通枢纽、体育中心、商务中心等城市元素在核心区密集布点。其中,总投资91亿元“廊路结合”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是目前国内单体投资最大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将建成41.5公里的的地下综合管廊,截止目前完成26.5公里并陆续交付使用。今年8月,肇庆新区成功承办广东省第十五届省运会,引起全省瞩目。


  经过6年的大开发、大建设,肇庆新区实现了华丽蝶变:65平方公里核心区主要骨架路网初步形成,18平方公里起步区城市框架初步成型。广东省委、省政府把肇庆新区列入广东省九个重大发展创新平台之一,定位为广东省探索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先行区和试验区。当前,肇庆当前正举全市之力集中建设肇庆新区,坚持“高、精、快、好”四字原则,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肇庆未来崛起的绿色引擎、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核心载体。


  谋定而后动,下一步,肇庆新区将在创建国家级新区的行动中大有可为。(吴曌)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广东以提质增效振兴实体经济

    为抓好消费品质量提升,广东将出台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实施方案,综合运用标准提档升级、质量攻关整治、质量品牌建设等手段,提升重点消费品质量水平。重点抓好妇幼用品、学生用具、纺织产品、建筑装修材料、生活家电、家具、...
    2017-03-22
  • 广东出台方案落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日前,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家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
    2017-03-24
  • 广东打造产值5000亿元国际种业中心

    广东省将打造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并拿出重金进行政策扶持。按照规划,这一包含了种植、水产、畜禽等100多个项目的种业中心将在2025年达到5000亿元产值。
    2017-03-27
  • 广东出台试点方案 明年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近日,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方案》,提出到2018年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方案》指出,近年来广东按照中央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省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优势和特色逐步形成,已成为...
    2017-04-1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