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GDP首破万亿元大关,不仅顺利迈入“万亿俱乐部”,同时还成为了新一线城市。近几年,合肥市GDP稳步增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论首功。
数据显示,去年,合肥市规上工业增速6.3%,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第三位,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关口;今年1-7月,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居24个万亿GDP城市第四位。
打造亮丽产业地标
近三年来,合肥市已相继出台《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24333”行动计划》《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等文件,持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顶层设计。
同时,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方向,合肥市委牵头组建战新委和产业链“链长制”专班,健全产业“双招双引”机制和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创新“国资引领战新产业发展”投资模式,常态化召开市委项目要素保障会,一批牵引性项目落地投产,“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城市产业地标。
去年,合肥市五个产业规模超千亿元,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4.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32.3%,高于全国一倍以上,高于南京、杭州等城市10个百分点。智能语音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获批国家级战新集群。
其中,合肥市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已突破2700亿元,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砂子到整机”布局,液晶面板出货量约占全球10%;集成电路拥有存储、驱动芯片2条12寸晶圆生产线,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内存芯片颗粒填补国内空白,手机驱动芯片代工世界第一。
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合肥市同样具有强劲实力--拥有大众、蔚来、江淮等整车企业6家,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7.5%;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集聚规上企业315家,其中工业企业272家,批零、服务业43家。今年1-7月,合肥市汽车产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31.6%,贡献率达85.5%,持续三位数增长。
此外,合肥市光伏新能源、高端装备、家电等产业也释放出强劲动力,全市制造业发展基础持续稳固,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抓抢新机遇,合肥市还加快了空天信息布局,打造“中国星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今年上半年新签约空天信息产业项目16个,累计达49个,协议投资额近335亿元。
筑牢产业科创体系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力量,合肥市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带动2022年规上工业、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1.99%、2.29%,均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在创新供给端,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合肥市发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策源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高标准打造科大硅谷、中国声谷等科创平台,引导高校院所加大应用基础领域研究,与企业共同打造新型研发机构43个。
同时,合肥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定期梳理产业链“卡脖子”环节,高质量承接国家、省级重大专项,推行挂图作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机制,集中攻克一批工业“五基”领域关键技术。近三年,企业承担国家“工业强基任务表”“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目录”项目6个,7个项目入围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点任务揭榜名单,20家领军企业完成省级揭榜挂帅项目,年内计划实施制造业产学研合作项目380个,占安徽省一半以上。
在创新需求端,合肥市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五企共育,提供资金扶持、投融资、人才培训、政策咨询和对标诊断等服务;已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9户,居省会城市第五、全国第十四。
此外,合肥市还大力推进场景示范创新,致力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把握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市场“两个定位”,分布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三类”场景,已挖掘应用场景600余个,发布市级场景清单266项。
随着科创体系不断健全,合肥制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9纳米DRAM芯片批量生产填补国内空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语音识别、半固态电池、硅基OLED、超高清全色显示等技术国内领先。
“三化提升”强效益
近年来,合肥市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
坚持高端化引领。合肥市加快实施“合肥制造”质量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控制,提升工业品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累计培育国家级质量标杆6个,省标准化示范企业32家,安徽工业精品148个。合肥钢铁厂、庐江矾矿获批国家级工业遗产。
提速智能化转型。合肥市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百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智改数转”、企业上云三大行动,讯飞图聆工业云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6家企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型平台,组织2000余家企业“智赋合肥”系列培训,今年将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诊断、应用全覆盖;依托图聆工业云打造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荣事达、皖维集团等30户企业打造“工业大脑”,年内将向4400户小微企业推广“数字化软件服务包”,平台业务量较去年年底提升36%。通过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工程,合肥市累计为1000余家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方案,培育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超1300家;联合利华、美的洗衣机、联宝电子、海尔工业园4家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数量居全国第2位。合肥市推进产业数字化已3年6次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推进绿色化发展。合肥市持续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每年实施节能节水技改项目40余个,近两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达13.9%,完成“十四五”目标的93%,单位GDP能耗0.27吨标煤/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每度电创造GDP25.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同时,合肥市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绿色工厂2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家,获批绿色产品194个、占全国5.1%。
产业基础更加雄厚,科创环境更加卓越,转型升级动力更强……面向未来,合肥制造加速“蝶变”,为安徽制造撑起最闪亮的地标。(李波)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