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借力“一带一路”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来源:国际商报   时间:2017-05-24





  青海省作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进藏入疆的陆重要门户。不断优化的交通网络、迅速发展的特色产业、开放多元的人文环境,如今,青海正努力把自身打造成新丝绸之路的绿色通道、战略基地和重要节点,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青海向西开放的主阵地和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善用对外开放重要节点
 
  从地理位置和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来看,青海是贯穿南北丝绸之路大通道的桥梁和纽带,更是中国连通南亚国家的重要走廊和通道。
 
  翻开地图,不难发现,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东邻甘肃,南联川藏,西接新疆。同时,青海还是古丝绸之路南线重要通道,曾为延续中西经贸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今,青海省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主线,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南半岛及中巴、孟中印缅三大经济走廊的交汇地带,是我国深化向西开放的重要区域,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省份,具有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
 
  不仅如此,如今的青海省更是具有明显的综合交通优势。据了解,目前,东连陇海、北接兰新、西通南疆、西南连接拉萨、东南通达成都的铁路网正在形成,联通河西走廊,延伸至新疆大地,可达中亚、欧洲。
 
  “六纵九横二十联”的公路网正在建设,不仅将兰州、西宁、格尔木串成一线,未来也与新疆交通网相连,青海省公路将完全实现四通八达。西宁国际航空口岸投入运营,格尔木、玉树机场相继投入运营,“一主八辅”机场格局已逐步形成。此外,能源东送的输气输油管道,联通西北的通信光缆,青藏、青新电网联网工程等重大设施的连通,使青海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
 
  铁路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青海打造“1268”铁路建设布局,即加强青藏铁路主轴线,形成西宁、格尔木两个铁路枢纽,规划形成青藏、兰新、格库、格敦、西成、西昌六条干线铁路和八个方向的出省通道。完善公路网络,以甘肃、四川、新疆、西藏为主要方向,着力加快高速化省际通道建设,加大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力度,实现公路与铁路、民航站场的有效衔接。
 
  加速民航发展,形成“一主八辅”民用机场运营格局,实现全省重点区域航空服务全覆盖,优化西宁机场航线网络结构,增辟国际新航线,强化枢纽摆渡功能,带动省内支线发展。联通信息通道,加快与国家骨干直连点周边省份的互联互通,优化与周边省区的链路网络,重点建设大中型云计算数据中心,打造区域信息汇集交换中心,推进“宽带青海”建设,建设“数字丝绸之路”。
 
  便捷的交通使得青海具备了扩大对外人文科技生态合作的必要条件。今年,青海将重点推进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交流,提升人文合作水平。同时,青海积极缔结友好关系,在已经建立友好缔约城市的基础上,加强与中亚五国、阿联酋、沙特、俄罗斯等国的沟通联系,建立友好省(市州)关系,打造西宁、海东和格尔木三个对外开放节点城市。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人文优势,广泛开展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等领域合作,形成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基地。另外,青海还将扎实开展人文交流,以唐蕃古道、昆仑文化为重要载体,发展文化贸易,打造文化展示交流平台,打造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扩大教育卫生合作也是工作重点,青海扩大与相关国家互派留学生规模,鼓励与有实力的高校联合办学,广泛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青少年交流互访活动。在高原医学、藏蒙医药、地方病防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密切协作关系,在沿线有需求国家建立高原病和藏蒙医药诊治中心。
 
  另外,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青海,具有无可替代的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
 
  青海湖是青海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水面面积4372.94平方公里。青海湖流域包括40多条河流,土地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集中了全省80%的人口和50%的GDP。青海每年向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全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青海省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先后实施了三江源综合试验区建设等一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的良好局面,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积极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快速发展
 
  青海省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提升多领域合作水平,提高出口综合竞争力,加快平台载体建设,优化贸易结构和创新贸易方式,着力培育贸易新增长点。
 
  其中,青海省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数据显示,全省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7.9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00亿元,年均增长17.6%,在西亚、欧洲设立15个中国(青海)特色商品国际营销网点,建成9个进口商品展销中心,认定3个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和1个国家级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青洽会、藏毯展、清食展等重大展会活动的国际化、品牌化不断提升,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达成经贸合作协议40多亿元。
 
  同时,青海对外合作项目建设也取得了新成果。其中,青海齐鑫地质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圆满完成塔吉克斯坦矿业勘查项目;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在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加蓬、玻利维亚的公路、市政、输变电等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完工;青海慕盟商贸有限公司土耳其总投资19.26亿元的生物制品厂项目年内将开工建设;青海东部批发市场在马来西亚总投资10亿元的房地产项目预计年底前开工;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俄罗斯农业养殖基地项目顺利推进;亚洲硅业与土耳其能源集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青海一机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向俄罗斯出口卧式加工中心,获得当地客户青睐;青海绒业集团土库曼斯坦纺织厂项目前期筹备工作稳步推进;西宁石油机械厂在德黑兰注册分公司,在阿联酋迪拜杰贝阿里自由保税区设立海外公司,大力开拓西亚市场;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刚果(布)钾盐矿项目、青海银河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十万锭棉纱生产线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前期可研论证和考察阶段。
 
  今年,青海将提升外贸交流与合作水平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首先,青海培育外贸企业主体,着力推进“千万美元潜力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外贸优势企业,深挖省内各园区外向型企业进出口潜力,加大外向型、创新型、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孵化培育力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骨干企业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
 
  其次,促进出口稳定增长,推进实施“出口自主品牌培育计划”,积极推进特色纺织、生物制品、文化产品等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建设,稳定特色优势产品出口规模,扩大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轻工、农畜加工和文化产品出口规模,提高特色优势产品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再次,有效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商品结构,鼓励省内大型工业企业自行进口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扩大从中亚和南亚等国家纺织原料、中药材等商品的进口规模;提高加工贸易业务量,扩大加工贸易与原料进口,推行“保税仓储+保税展销”进口馆等模式,增加一般消费品和生活用品进口。
 
  然后,拓展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辟青海省特色产品的新兴市场,鼓励支持具有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优势的外向型企业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设综合性展示中心、海外仓、分拨中心、零售网点和售后服务中心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国外商贸流通企业或建设自主国际营销渠道,快速拓展境外销售网络。
 
  最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支持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拓展营销渠道,加快品牌建设。加快培育省内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同时积极争取省外大型外贸综合服务公司在青海省设立子公司,为省内中小企业提供物流、报检、通关、保险、退税、外汇等环节集成化服务。
 
  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多民族聚集赋予了青海独特优势,青海穆斯林人口在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与中亚国家有较强的互通性,特有的撒拉民族,与中亚国家一些民族风俗习惯相近,宗教信仰相似,易建立亲近认同感。这是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特色人文交流资源,是架起青海与中亚文化、教育、经贸等方面桥梁的宝贵财富,是与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族和文化优势。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青海省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培育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
 
  农业方面,青海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围绕“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中国有机枸杞之乡”“中国冷水鱼养殖繁育之库”等高原特色生态有机品牌,大力发展藏羊、牦牛、枸杞、沙棘、中藏药材、藜麦、果蔬花卉、饲草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育百亿元产业,建设产业带和示范园区,发展农产品流通业。
 
  其中,青海省出口藏毯、民族服饰、特色纺织、农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产品比重不断加大,特色地产产品出口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外贸进出口企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3件、青海省著名商标17件,“藏羊”“金骆”“布哈拉”在西亚和南亚已成为知名度较高的国际品牌,省内骨干枸杞出口企业全部获得国际有机食品认,12家枸杞企业纳入我国有机枸杞认证试点工作,核桃露、核桃油、辣椒等产品获得清真认证,特色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工业方面,青海省不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项目,打造全国新能源锂电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光伏光热制造基地,发展以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构建以健康制品和药品两大系列为方向的特色生物产业集群,加快高精尖、数字化、网络化高端制造业发展,着力构建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设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青海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贸易、金融、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街)建设,形成区域综合商务服务平台,促进商业、旅游、文化及休闲功能融合,培育壮大服务业集群,打造城市现代商业新名片。
 
  着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引导西宁、海东、海西提升开放层次,开放型经济区域格局呈现“东升西快”的可喜态势。西宁和海东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柴达木和环湖地区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力求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今年,青海省将积极推进“三互”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口岸的合作对接,不断增强口岸综合效能。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加快对外贸易“单一窗口”和口岸体系建设,建立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通关协作机制,全面推行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模式。
 
  同时,青海还将加快口岸功能建设,建立青海省电子口岸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口岸之间的物流联动发展;提升西宁航空口岸货运能力,推进国际货运包机开通,建设青藏高原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利用西宁、海东、格尔木的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产业支撑等资源条件,加快推进青海省青藏国际陆港建设。提升保税服务功能,推进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青海国际保税购物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推行“保税仓储+保税展销”、进口商品直销、国际采购—进口—销售等模式进口馆、机场口岸免税商店建设积极发展保税物流业务。
 
  当然,全方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也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与创新。创新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青海省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同时,青海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在金融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对有订单、有效益的外贸企业贷款,扩大基于外贸订单、保单、应收账款、出口退税账户等抵(质)押融资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规模,综合运用内保外贷、外保内贷、银团贷款等金融手段,为青海省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提供有力支持。鼓励优化金融服务,调整融资方向和结构,扩展融资渠道,使贸易融资向重点行业和企业倾斜,还请鼓励开展外贸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支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推进外汇改革,加大出口产品外汇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本外币开展资金集中运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挥跨境人民币政策优势,简化业务办理流程,降低汇兑成本和汇率波动风险。
 
  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青海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互联联通步伐相对缓慢;要素集聚优势仍然欠缺;政策保障体系尚需健全;与国家相关部委间的沟通协调有待加强等。
 
  未来,在融入国家战略中更要加快步伐,青海将大力挖掘自身优势,服从服务于国家顶层设计,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提升多领域合作水平,努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伊佳 吴文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青海加快高端绒纺产业国际化

    近日发布的《青海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青海要加快推进特色轻工、建材等5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特色轻工方面,依托特色生物和民族文化资源,鼓励支持开发“专精特新”产品,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优势的...
    2017-05-02
  • 青海省三年内投入1083亿元拟建273项旅游项目

    近日,记者从青海省旅发委获悉,从2017年至2020年,全省旅游业发展将实施“616”三年提升行动,投入1083亿元,在各市州拟建273项旅游项目,以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突出项目带动,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升级版
    2017-05-06
  • 青海“十三五”投入超2000亿元改善藏区交通

    2016年青海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388亿元,今年起相关投资将继续增加,“十三五”期间总投入有望超过2000亿元。到2020年底,该省藏区交通状况将得到显著改善。
    2017-05-17
  • 北斗技术助力青海藏区提升用电服务水平

    近年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不断优化升级电量数据传输终端产品,目前北斗卫星电量采集第三代产品不仅实现了远程停复电功能,而且采集速率更快,信息更准确,节约了人力成本,还为藏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用电体验。
    2017-06-10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