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锚定工业强市推进项目建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4-02





2217594168961537609.jpg

  哈电电机生产现场。

14357506489518245874.jpg

  东轻员工正在吊运某合金厚板。

6682131091079738070.jpg

  哈尔滨博实自动化生产现场。

15845865143859058513.jpg

  中国云谷。

7134652664976331064.jpg

  东安动力工人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忙碌着。


  工业项目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工业强市的“助推器”。2021年,哈尔滨市计划推进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60个,推进谋划数字经济项目100个,全年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00亿元……盯着项目干,围绕项目转,今年,哈尔滨市把大力谋划推进工业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创新举措,强化保障,全力推进哈尔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打造食品医药石墨钢铁等工业园区


  挖掘机铁臂挥舞,推土机平整场地,渣土车来回穿梭……“十四五”开局,哈尔滨市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蹄疾步稳,为建设工业强市夯实发展之基。


  当前,哈尔滨市工信局正按照全市“4+4”现代产业体系,抓紧制定“十四五”工业强市建设规划,并将于近期出台。哈尔滨市重点谋划构建巩固提升绿色食品1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2个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3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工业软件、增材制造等N个具有区域引领力的潜力产业,形成“1+2+3+N”的现代工业体系。通过实施“强创新、促融合、育主体、创品牌、扩开放、促协同”六项重点任务,为未来推动工业强市战略奠定基础。


  哈尔滨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落实省“百千万”工程重中之重是推动实施哈尔滨市“1+7”行动计划,也是推动哈尔滨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关键所在。紧盯10亿级、百亿级企业培育对象,在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重点打造食品、医药、石墨、钢铁等重点工业园区,推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向千亿级迈进。围绕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制定《推进哈尔滨市县域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出台支持县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县域工业比重。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全市工信系统紧紧抓住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机遇,围绕制造业强市和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拓展契机,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引进一批能够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支撑壮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大项目好项目,培育哈尔滨市高端产业生态圈。


  今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瞄准130户


  今年,省政府给哈尔滨市下达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的目标,为此全市将加大规模企业培育力度。从今年起,哈尔滨市将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壮大工业规模。今年的目标是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户,各区县(市)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培育目标完成。工信部门协调税务部门、统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和动态调整临规临退企业库,重点锁定营收超1500万元临规企业、营收低于2500万元规上企业、上年营收超1000万元新建企业,加大培育力度;从近三年退库企业、疑似漏统企业和一产、三产中工业占比大的企业入手,实行“一企一策”,指导企业扩大生产、加大产品销售的同时,准确客观填报数据,确保应统尽统、依法入统。


  哈尔滨市工信系统提供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建立了市级工信部门抓行业项目和统筹督导各区、县(市)工信部门抓地域项目的双轨工作机制。建立三级包保责任制,即一级市级领导包保、二级市工信局包保、三级区县(市)政府包保,区县(市)工信系统建立相应的项目包保责任制。通过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从项目谋划、开工建设、要素保障、投达产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联合行业协会商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当前,区域竞争已经从拼区位、拼资源、拼政策演进到拼环境、拼服务、拼人才。因此,优化服务、强力保障工业经济发展是力促工业强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企业是推动工业发展的主体,哈尔滨市采取有力措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哈尔滨市各级工信部门通过构建系统、科学、立体的全市工业企业服务平台体系,与行业协会、商会和产业联盟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鼓励和支持他们发挥“领头羊”作用,通过沙龙、路演等方式,开展好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


  哈尔滨市工信局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融资、权益保护”重点工作,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痛点和堵点问题,畅通企业诉求渠道,逐步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水平。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支撑发展,对人力、水、电、气、热、物流等要素逐一梳理对比,与要素主管部门对接减费提效、优化服务对策,切实为实体经济降低成本。(记者韩丽平摄影韩丽平荆天旭)



  转自: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