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最大!哈尔滨地铁3号线“4S店”预计年内投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5-12





  地铁车辆基地,是地铁车辆停放、检查、整备、运用和修理的地方,又被称为地铁的“4S店”。今年,哈尔滨地铁即将多一个“新家”——哈尔滨地铁3号线安通街车辆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达31.6万平方米,相当于45个足球场大,这也是东北三省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地铁车辆基地。目前,该车辆基地工程施工已接近尾声,预计年内投入使用,届时这里将具备停放和维修54列地铁车辆的能力。


  10日,记者在哈尔滨地铁3号线安通街车辆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在打磨地面,现场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基地内的停车列检库、洗车镟轮库、工程车库及综合维修中心已全部建成,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收尾施工。“地铁车辆基地通俗来讲就是地铁的停车场、检修站和清洗站,是地铁车辆休息的地方。”中交二公局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哈尔滨地铁机电2标项目经理秦浩告诉记者,目前,地铁车辆段“五大功能”库中的停车库、洗车镟轮库、工程车库已全部建设完成,运用组合库施工完成98%,检修库完成85%。


  值得一提的是,安通街车辆基地不仅仅服务于市域轨道交通,未来还将对车辆基地上面进行“上盖开发”,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由于地势原因,安通街车辆基地全部建在地下,地上则用于住宅和商业开发,既节约土地,又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哈尔滨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意味着,盖体之下,是密密麻麻的轨道和车辆,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大本营”,盖体之上,则是体量庞大的现代都市社区。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哈尔滨地铁安通街车辆基地承担着地铁3号线车辆的停放、运用、检查、整备、救援、设备维修、材料供应以及人员技术培训等功能,共有23栋单体建筑,总占地面积约3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建设完成后,具备停放和维修54列地铁车辆的能力。同时,这里还建有地下地铁车辆试车线,用来在地铁检修过后进行试跑磨合,将成为我国最长的地下试车线。


  随着乘客对轨道交通出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为破解传统运维被动接报、维修周期长等瓶颈和难题,安通街车辆基地的车辆智能运维平台采用了可视化智能运维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检修效率、精度,更有利地保障了列车运营的安全性。


  在安通街车辆基地运维中心记者看到,智慧运维系统的大屏幕上可显示各类运维数据,“为实时准确、全面地检测车辆运行情况,安通街车辆基地的车辆智能运维平台采用了可视化智能运维系统,可将车辆运行的状态数据、故障数据等运行信息通过无线方式及时传递到地面数据服务中心的数据库中,并提供实时数据远程监控以及本地非实时运行数据下载,从而为列车运行提供远程专家技术支持和远程故障诊断,以便对车辆出现的突发状况及时进行处理。”哈尔滨地铁调度指挥中心厂段技术管理裴立伟告诉记者。


  裴立伟说,智能运维平台功能覆盖面广、检测数据准确,可实时显示车辆位置信息,状态监控界面可任选一列车对其车辆位置、驾驶端驾驶模式、行驶方向、车速及子系统设备状态进行监控查看,对故障提供处理建议。


  安通街地形东高西低落差较大,地表结构复杂,地下黏土和地表水多,这给车辆基地的施工带来了不小难度。为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通过应用台阶分层法、BIM技术等新型工法,攻克多个施工难题。


  “面对试车线基坑深、坡度大、作业面小等施工难点,施工部门采用台阶分层法,把大坡度分割成若干个两米高台阶进行施工,最深处需分8个台阶面作业。”哈尔滨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安通街车辆基地厂房建筑结构和顶棚物业开发建筑结构是同步设计规划的,形成的一体化建筑模型最深处可达37米。这样的梁体结构将更结实,达到抗压、抗沉降、抗震的效果。


  车辆基地涉及建筑、结构、供电、通信、装修、轨道等十余个专业,在施工中为避免交叉作业引起的管线碰撞、重复作业及人身安全等问题,哈尔滨地铁集团组织施工单位,通过BIM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视化特征,整体考虑而不限于局部,充分运用综合支吊架的安装空间和资源对综合管线进行科学、系统的优化,做到BIM方案与实际施工方案的一致性,有效提升了多方沟通协调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建设成本,为施工安全、进度及质量再续一力。


  “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在车辆基地运用库机电管线安装施工过程中,提前在模型中对风管、综合支吊架、钢结构等进行预制化模型制作,将制作图纸导出并提交给预制化厂家生产加工,现场只进行拼装作业。”哈尔滨地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工法在精准计划、精确施工、提升效益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确保设计和安装的准确性、降低损耗,节约了工程造价,既提高了项目的建造品质,又为项目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也为后续日常维修、管理提供了基础保证。


  转自: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