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保护黑土地 筑牢大粮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5-29





  每年5月25日所在周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周”。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农业大省黑龙江通过落实工程、农艺、生物“三位一体”保护利用措施,打出连招“组合拳”,提升黑土耕地生态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随着春耕生产接近尾声,拜泉县三道镇战斗村的刘军这几天乐开了花,过去一直威胁他家农田的侵蚀沟被治理了,今年一下就多出两垄地,能多打几百斤粮食。


  侵蚀沟被称为东北黑土地的“伤疤”,它会造成坡耕地黑土层变薄、有机质流失,并蚕食耕地,阻碍大型农机作业。拜泉县地势丘陵起伏,漫川漫岗,侵蚀沟曾达到两万多条,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给黑土地“疗伤”,当地探索了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模式,截至2022年末,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侵蚀沟基本得到治理。


  拜泉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刘志文:“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治理侵蚀沟,今年预计投资3900万,保护耕地2217公顷。”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近年来,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积温带,黑龙江探索建立了符合实际的秸秆翻埋还田、秸秆覆盖免耕等秸秆还田技术,总结出黑土地保护利用旱田“龙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


  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向记者介绍,通过秸秆还田、有机肥摄入、秋翻地达到18厘米,让土壤松解了,水稻的根扎得深,到秋天产量高,还不倒伏,水稻提高产量3%到5%。


  桦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徐金友:把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提高土壤的有机质,既保护了黑土,又提高了粮食产量,每亩大约能提升30斤到50斤,每垧地秸秆还田量在6吨左右,每垧地能增加老百姓收入在500到800块钱。


  “黑土地”遇上“高科技”带来的是“硬核”生产力。位于海伦市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通过13年的连续实验,在秸秆覆盖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条带耕作技术,有效减少土地含水量,增加地温。


  目前,这种条带耕作技术已经在海伦、宾县、泰来等多地推广开来。累计使用耕地面积超过50万亩。


  海伦市铭扬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军:老百姓就是看产量,钱到兜了这是最实际的。原来大豆亩产将近400斤,现在我们通过条耕技术已经达到将近500斤。


  去年9月,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成效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通报表扬。


  世界黑土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张兴义:黑龙江省在黑土地上投资是最大的,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等等,然后再通过一些培肥的措施,比如有机肥还田,特别是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所以我们的区域生态也明显在改善,这些对黑土地粮食生产也是非常有益的。


  转自:东北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