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通过绿色能量着力探索茶产业突破口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4-20





  “毛尖之都逢盛会,佳茗一杯待宾朋”。这是在4月3日举行的第26届信阳茶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信阳市市长尚朝阳代表信阳880万茶乡人民发出的邀请。他诚邀各地茶客宾朋相聚信阳,共赴茶界盛会,以茶为媒,共同谱写信阳茶产业未来发展新的篇章。


  第26届信阳茶文化节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信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将于4月28日在信阳市开幕,活动将从4月20日持续到5月1日。恰逢开幕在即,中国商报记者采访了信阳市市委书记乔新江。


  红色信阳魅力新城


  在采访中,信阳市市委书记乔新江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说,信阳的革命历史极为厚重,一直以来都是红军摇篮、将军故乡,是党中央确定的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信阳是全国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当时其面积与人口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同时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培育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还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经略中原,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百余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出去,《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是从信阳大地唱响的。


  目前,信阳市共有鄂豫皖苏区首府、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许世友将军故里、四望山革命旧址等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全国18个重点红色旅游地市之一。禀天时,凭地利,聚人和。信阳市同时又是一座充满了魅力的新城,沐浴着新时代盛大的春风。


  乔新江说,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豫鄂皖三省交界处,居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长江与淮河的流域分界上,响彻中外的信阳毛尖由此应运而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信阳毛尖的品质提供了更为深厚的物质铺垫,茶产业的发展可以充分整合与发挥农业生产要素,创造新的产值增长点。信阳也由此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魅力信阳正乘势而上,着力实现“茶旅融合”,力争在茶旅发展的大潮中抢先占机,以茶产业为依托,借助于旅游和文化优势打造茶旅新模式。

chachanye
(图片来源:互联网)

  山水信阳美丽茶乡


  一座城,因山而灵、因水而名,而信阳则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青山绿水相依,田园城市互衬,大别山山脉横贯信阳南部,淮河横穿信阳北部,一南一北两大天然“生态屏障”造就了信阳“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独特环境与气候,而信阳则被“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城内浉河婉转穿城,白日波光粼粼,夜晚渔歌互答,城市记忆与挥之不去的乡愁相伴。城郊的南湾湖,水天一色,绿岛如荫,而信阳更是把山水的灵韵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了那一抹独特的绿——信阳毛尖。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我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信阳茶始于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扬于今,信阳茶的芬芳已在历史光影中氤氲了2300多年。茶圣陆羽所著《茶经》生动斑斓地展现了茶文化的辉煌,更称赞“淮南以光州(今信阳)上”。据史料记载,一代女皇武则天清心向佛,偶饮信阳茶而胃病肠疾皆愈,遂于车云山上敕建千佛塔。北宋年间,大文学家苏轼游历千山万水,尝遍名茶后而挥毫赞曰:淮南茶,信阳第一。


  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枝独秀,喜获金奖。1958年,“信阳毛尖”更是冠压群芳,跃居全国十大名茶之列。2010年,信阳红横空出世,改写了长江以北不产红茶的历史。


  2017年,在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评选中,信阳毛尖的品牌价值达到59.91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信阳更是被授予“中国毛尖之都”的称号。


  延绵数千年,饮茶不仅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小小的茶叶更脱离了单纯日用品的属性,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信阳市这块试验田,为全国的精准扶贫事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好山好水出好茶,据相关材料显示,信阳市茶园面积达210.8万亩,总产量为6万吨,总产值达105亿元,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南茶北销,国茶外销”的重要平台和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


  沧海桑田,惟青山绿水茶香依然。沁人心脾的清茶流淌于信阳大地的血液中、融汇在信阳大地的骨子里。在信阳,毛尖茶已成为乡愁的名片、城市的符号与灵山秀水的表征。茶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信阳带来了经济的增长,更对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抓手。信阳毛尖,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将在目下以及未来担当起信阳发展的新名片,带领茶乡人民走向小康的道路,为茶旅融合新模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信阳力量为茶产业助力


  在采访中,乔新江还告诉记者,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怀下,信阳毛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信阳茶产业取得了强势发展,已加速产业优化,阔步拓展着茶旅融合的新模式。


  茶产业是信阳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自2006年以来,信阳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发挥优势、广泛论证、科学决策,做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规划部署,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和《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并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发展规划的实施。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和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狠抓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开发和加工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茶叶品牌的建设与保护、市场的开拓和宣传营销推介,以及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与提升等工作,效果显著。


  信阳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信阳茶产业的发展要时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信阳茶旅融合新模式探索的方针政策,以发展茶产业为主线,带动全市旅游、广告、餐饮、交通等行业的整体发展,以信阳毛尖为载体,以提升品牌、强化管理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以提高茶农生活水平为动力,走出一条茶产业带动旅游业,从而达到精准扶贫效果为目的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信阳市的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茶文化建设、茶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宣传推介促销效果明显,信阳毛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中国茶都信阳的城市品牌内涵日益丰富,茶产业呈现出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的茶园面积已达210.8万亩,茶叶产量达6万吨,总产值达105亿元。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有省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7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9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现有茶叶从业人员达120万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超过5500元。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亮点。茶产业已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及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从2010年开始,信阳茶叶在信阳毛尖之外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信阳红。2009年12月27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视察时为信阳市茶产业发展破题,指出信阳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尝试开发生产红茶,增加群众收入,并为其命名为“信阳红”。信阳红以其“外形条索紧细,色泽棕润多金毫,内质汤色红亮,香气甜香持久,滋味醇厚甘爽,叶底嫩匀红亮”的品质,迅速红遍了全国。


  2012年12月,信阳红原产地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信阳红的出现使长期困扰信阳的夏秋茶利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2017年,全市红茶产量为7850吨,产值达16亿元。


  自1992年以来,信阳市以饮誉海内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为载体,连续成功举办了25届信阳文化节。从2001年到2018年,信阳市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和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狠抓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开发与加工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茶叶品牌的建设与保护、市场的开拓和宣传营销推介,以及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与提升,使得该市的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茶文化建设、茶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宣传推介促销效果明显,信阳毛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中国茶都——信阳的城市品牌内涵日益丰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时至今日,茶产业的发展与茶旅融合之路的探索已成为带动信阳山区农民脱贫的新思路,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亮点。茶旅融合之路的探索更是信阳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及重要抓手,不仅给信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力量与希望。(高瑞博 苏辉)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又一起!连云港多家化工企业随意排污 触目惊心! 又一起!连云港多家化工企业随意排污 触目惊心!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