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成现象级艺术事件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19





  在深冬的严寒里,济南却涌动着艺术的热潮。


  从2020年12月13日“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在山东美术馆正式开幕以来,济南就被一种当代艺术的氛围包裹着,数不清的观众涌入美术馆,去参观、欣赏、品味那些类型各异、夺人眼球、震撼人心的当代艺术品。加上媒体各式各样的打卡攻略刷屏,去济南国际双年展打卡成为这个冬天最时尚的一件事。


  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作为山东省第一个政府主办的国际双年展活动,展览希望以“和”为破局之动力,探讨“和”的文化内涵与当代艺术创新的关系。展览包括三大板块:山东美术馆展出提名艺术家作品、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展出青年策展入选项目,青年策展项目入围项目以线上方式进行展示。


  “好像现在人们都把关注点放在山东美术馆的展览上了,其实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展出的青年策展项目也是济南双年展的重要部分,所展示的很多当代艺术品绝对精彩,非常值得一看。”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近日在参加济南市美术馆举办的“策展人现场导览活动”时,对青年策展入选项目给予了很高评价。


  在“策展人现场导览活动”中,主要的导览人张望还是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之一,另外一位是本次双年展的重要策展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孙磊。


  青年策展项目的设立是对本次双年展结构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创新,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党支部书记刘玉亮介绍,美术馆为本次青年策展项目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优质的服务保障。并且在这里举办的青年策展项目展览也是精彩纷呈,很多艺术品也是本次双年展的亮点。7个线下策展项目分别为:“图灵的爱人”“和实生物”“转音——当代青年工笔研究展”“同胚——山东当代艺术切片研究展”“艺术在他方——当代艺术的游牧”“今日之往日——当代水墨艺术新世像”“世界世界着”。从迥然不同的策展角度,129件作品展示了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前沿的创作方法、创作语言和创作观念,呈现了当今艺术青年的艺术探索状态,也显示了青年策展人在国内策展环境下的成长。每一个展览项目都集中诠释了一个核心主题,展现了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关于自我、社会、历史、未来等议题的个性解读。


  张望在导览时说,本次济南双年展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城市双年展,也是近年来国内举办得比较成功、规模比较大的双年展。双年展是一个国际上、历史上通用的艺术展示形式。青年策展项目展览部分是济南双年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展览的很多当代艺术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探索性、艺术性、思考性,而且和当代科技等有着密切的结合,和山东的历史、文化等也有结合,有很强的创新性,所以,对于济南双年展来说,青年策展项目展览部分是一个重要板块。


  从第一个展厅、第一件作品开始,张望、孙磊对一件件作品进行着解读,让听众对这些以青年为主体的创作群体的作品,对于这些具有个性化、实验性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孙磊对青年策展项目展览的所有作品都非常熟悉,因为在前期整体策划时他就对展览进行了详细了解。


  一边欣赏着风格各异、或炫目或深邃的艺术品,两位策展人一边介绍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的关系、一幅工笔画里透露出的当代实验性思考、一件新媒体与艺术载体共建的不断激活和建构新的艺术观念……


  一般的观众在参观、欣赏这些当代艺术品时,或许很难理解这些艺术品的创作理念和所蕴含的复杂内容,当听了两位策展人的解读,就能对这些艺术品的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有了新的更具深度的理解。


  有作品参展的当代艺术家、山东美术馆收藏部主任郭振宇和山东艺术学院教师于磊等也对各自参展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了详细介绍,让人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也对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产生了独立的思考。


  山东美术馆办公室主任姚允东从这些展览的前期策划,到布展、开幕等进行了全程跟进,可以说对每件展出的艺术品都付出了心血。他表示,这些艺术品每件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其中很多都是第一次公开展览,所以在工作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而展览的顺利开幕、进行,观众的热情和赞扬,就是对本次双年展的最好评价。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专业画家、策展人韩潇也对自己策展的“今日之往日——当代水墨艺术新世像”展览进行了介绍。


  张望和孙磊总结,济南双年展的成功举办不只是济南市、山东省的一件艺术盛事,也是全国的一件艺术大事,甚至在全世界也有相当影响。从这一点上说,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就已经成为现象级艺术事件,已经成为济南一个新的文化品牌。


  本次国际双年展将持续到3月12日,其间向公众免费开放。


  纠错热线:0531-83122110



  转自:济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