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蓝色粮仓”先行区——现代海洋牧场的江苏实践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8-13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朱树屏研究员提出了“水即是鱼的牧场”的理念,倡导“种鱼与开发水上牧场”;60年代后,我国海洋农业奠基人曾呈奎院士等提出了我国海洋渔业必须走“海洋农牧化”发展道路的观点。

jiangsuhaiyang
(资料图片 来源互联网)

  随着现代渔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海洋牧场建设理念不断深化。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对海洋牧场作出统一的定义,反映出对海洋牧场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和完善中。


  在现代海洋牧场的江苏实践中,主要是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从而构筑我国“蓝色粮仓”的先行区。


  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唱主角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人类活动干预的持续影响,近海生态系统遭受威胁,渔业资源衰退、近海水质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


  作为江苏乃至全国最重要渔场之一的吕泗渔场也不例外。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陆勤勤告诉记者:“调查表明,吕泗渔场海域主要海洋生物资源呈现小型化、低龄化特征,优质、大型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低质、小型、生命周期短、营养级水平低的种类资源相对上升,部分物种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海洋生态修复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牧场建设正是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


  在陆勤勤看来,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在特定海域内,通过建设人工鱼礁、海藻场和海草床等生境,营造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和避敌所需的场所,并结合增殖放流、生物驯化控制、休闲渔业开发、资源环境监测和巡查管护等措施,实现海域生态环境改善、渔业资源增殖及持续健康开发利用的复合型渔业模式。


  “相比单一的增殖放流等方式,海洋牧场之于生态修复具有长效性、系统性等优势。”陆勤勤表示,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礁体受海洋环流冲击后,在迎流面会形成上升涡流区,背流面会产生涡动缓流区,沉积于海底的有机碎屑及营养物质会随上升流扩散至水体中上层,从而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


  “礁体表面可为附着性海洋生物,为牡蛎、海藻、藤壶及其他贝类生物提供生存空间,优化海洋生物群落和食物网结构,进而修复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人工礁体还能有效阻止拖网作业,降低海洋资源的捕捞压力,保护野生水生生物种群。”陆勤勤说。


  生态修复功效逐步凸现


  江苏近海海域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发生地,是许多重要经济鱼类,如银鲳、大黄鱼和小黄鱼的产卵场和索饵场,从保护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具有建设养护型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和内在需求。


  但由于江苏中南部沿海多为淤泥质海岸,且受辐射沙洲影响,水文动力、地形地貌等条件十分复杂多变,发展海洋牧场困难重重。陆勤勤说:“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人工鱼礁投放后会否出现淤积和下沉,甚至最终‘石沉大海’,正是出于这样的顾虑,尽管在江苏中南部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提法由来已久,但始终未能付诸于实践。”


  作为常年承担江苏海洋资源环保任务的项目单位,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从2005年开始,持续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浒苔绿潮应急防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等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作。


  2015年,为寻求海洋生态修复模式创新和成效突破,指挥部率先开展了江苏南部海域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探索江苏中南部海洋牧场建设的实现途径,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本底调查、选址论证、数模研究、规划设计等一系列工作。


  南黄海海洋牧场建设的探索实践,得到了国家和江苏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与支持。2016年启动了首批人工鱼礁试验后,于2017年启动示范区创建项目建设,2017年底成功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至2018年底将投放人工鱼礁近3000个、约10万立方米,形成海洋牧场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南黄海海洋牧场位于吕泗渔场154渔区、辐射沙洲外缘、小黄鱼银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内,距离近岸40海里左右,是全国第一个位于领海外的海洋牧场,也是一个位于重要渔场范围内的海洋牧场。


  南黄海海洋牧场建设是领海外、开放水域海洋牧场建设的新模式,在人工鱼礁建设、跟踪监测评估、后期管护运营等方面都面临全新的情形与挑战,大大丰富了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实践。


  通过对南黄海海洋牧场的长期系统监测,结果显示:当前人工鱼礁水下状态良好,没有发现明显的下沉或淤积,礁体表面已经附着生长大量珊瑚、藻类、贝类,部分拖网作业网具被礁体缠绕破坏,海洋牧场的生态功效正在逐步显现。


  南黄海海洋牧场的探索实践对带动周边海域尤其是沿海市县在海洋牧场方面的投入,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在陆勤勤看来,江苏南黄海海洋牧场的建设时间相对较短,整体建设内容与模式还较为单一,还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与困难,远远谈不上成熟,仍需要在实践中予以不断评估和完善。


  海洋牧场建设隐忧不容小觑


  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牧场发展迅速,但客观上存在一些隐忧。亟须解决技术能力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物理、地质、生物、信息、建筑等多个学科,但从事海洋牧场研究的机构和人才非常缺乏,环境优化、生境营造、鱼类行为等各方面的基础研究亟待加强。


  陆勤勤表示,这不仅仅是海洋牧场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在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作中普遍面临这样的问题。国家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政府在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作中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但当前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能力水平难以进行有效的支撑。


  面对海洋牧场建设的现实隐忧,陆勤勤认为,首先要解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海洋牧场归根到底是一种渔业模式,经济效益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仅靠政府资金支持,在后期运营管护以及产业化方面都面临很多问题。因此,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实行企业化运作,成为很多沿海地方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企业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又可能背离政府基于生态效益而发展海洋牧场的初衷。


  其次要解决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之间的结合。海洋牧场建设之于海洋生态修复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仍显缺乏。目前的海洋牧场建设主要依靠基层的探索实践,各级政府都可以自由发展海洋牧场,但是各地海洋牧场的建设初衷和利益考量、建设模式与管理规范、技术支撑能力水平、跟踪评估力度与评价办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总体与长远规划缺乏全局视野,不利于海洋牧场的整体有序科学发展。尤其是在技术攻关、总体规划、监督评价、法制建设等方面,应当在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谋划。(记者 张向冰)


  转自:中国海洋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市场主导 江苏港口一体化改革持续发力

    市场主导 江苏港口一体化改革持续发力

    近日,2017年江苏省港口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今年江苏将全面推进沿江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去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江苏依靠行政手段推进锚地资源和岸线资源整合,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主导推进集装箱航...
    2017-03-21
  • 江苏常熟获评国家级出口羽绒制品示范区

    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名单,常熟出口羽绒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榜上有名,标志着江苏常熟继国家级出口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后,又建成一个国家级示范区
    2017-03-23
  • 江苏2016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逾7400亿元

    2016年,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强化监管措施、提高服务效能,着力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初步统计,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产值超过7400亿元,同比增长9 7%。
    2017-03-24
  • 连云港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从日前召开的连云港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获悉,连云港立足全国领先的新医药、新材料等创新优势,将积极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上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
    2017-04-1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