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就发展密码 南京江北新区五年发展扫描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6-29





  南京2500年建城史,城市发展的重心一直固守在江南。

  5年不过弹指间,南京江之北却在改写历史。

  5年来,南京江北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净增1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净增153亿元,人口净增80余万,累计汇聚各类人才36万多名,经济增速连续9个季度领跑全省全市。

  这里有众多国内外顶尖创新团队落户;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呈起跑就要领跑之势;南京多少年不敢想、没能做的事,正在江之北变成现实。

  江北新区,这不只是一座城市的跨江扩容。这是一个时代在讲述:城市发展到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座什么样的新城?

  “领先硬核”汇聚,起步就要与世界同步

  “以前都是中国follow世界,这次签约的免疫项目一定要让世界follow我们,才不负江北新区!”

  6月23日上午9点多,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多功能厅,中国工程院院士田志刚的发言引来满场掌声。当天,他以天港免疫药物研究院院长之名与和铂医药签约,双方开展全人源抗体制备新药创制深度合作,助推我国原创免疫药物研发站在世界前沿。

  起步就要与世界同步,这是田志刚们和江北新区一致的追求。

  “江北新区是长江沿岸最年轻的发展板块,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苏创新策源地,也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先导区,我们不是跟跑,而是要以引领者的定位,为城市发展探新路。”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说。

  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大江北地区占南京总面积的1/3,彼时的城镇化率比南京全市低20多个百分点,江北浦口区、六合区每平方公里土地所创造的生产总值仅相当于昆山的18%左右。当年,中国GDP增速25年来首次降至7%以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全球科技成果转化大潮,必须抓住!这是唯一的路。” 罗群说。

  说干就是真干。多达32次赴京“邀请”,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最终在众多竞争者中选择在江北新区成立南京转化研究院,由程和平、肖瑞平两位院士领衔,两大团队已在“双光子显微镜核心部件微型化”和“助毛发生长单克隆抗体”方向上取得重大突破,江北新区顺势启动两大创新计划,瞄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产业技术创新和干细胞与心脏再生药物的自主研发。

  发布创新政策的城市很多,有政策关键在于兑现。在江北新区,只要说到就会不打折扣地做到。江北新区科创局一年扶持科创人才和项目的资金超过10亿元,还不包括列入一事一议、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资金。

  剑桥大学在江北新区设科创中心,这是该校建校800年来首次以校名设立海外创新中心,校长斯蒂芬·托普表示期待与中国江北新区共同面对人类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4月,中国EDA(电子自动设计)创新中心在江北新区启动。打破EDA垄断,填补国产芯片验证工具空白,这是江北新区和中心发起人王礼宾共同的梦想。

  历史无数次证明,真正能成大事者,不会陷于眼前功利,而是心怀使命,追求更大的价值。

  “江北新区就具有这种气质,所以能吸引‘顶尖高手’。”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张峻峰介绍,全球排名前列的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被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医教研一体化发展规划与现有基础条件所折服,计划年内和南京大学、江北新区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医学院。

  江北新区已形成完整创新支撑体系。扶持政策、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硬件设备、生产基地,包括人才储备都日新月异,创新生态日趋活跃。

  在这里,新型研发机构累计签约77家(其中备案46家),累计孵化和引进企业827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40家。

  5年来,这里累计汇聚各类人才36.8万余名,高层次人才超过1850名。

  山高勇为峰,创新成就发展密码

  人的涌进,是对发展最好的注脚。

  5年来,从业人员从3万增加到10万;高新技术企业数、亿元签约项目总投资额、园区注册经营企业数,分别是2015年的10倍、65倍、30倍。

  这是江北新区研创园5年发展成绩单。

  作为江北新区“芯片之城”的主要承载区,园区集成电路关联企业约300家,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20亿元,实现三年翻两番。

  早在2017年上半年,江北新区果断决策:收拢产业战线,集中资源,猛攻“两城一中心”,即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命大健康、现代金融等产业,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迈向国际价值链中高端。

  “做这些产业需要最聪明的脑袋、最雄厚的资金、最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不少人怀疑,江北新区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怎么搞?”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说,看准了,就心无旁骛,缺什么就瞄准什么。两三年过去,“两城一中心”有了现实的模样。

  芯片之城,从零起步,已集聚台积电在内的相关企业360余家,去年全产业链主营收入过300亿元;

  基因之城,生命健康产业链企业从180余家增至900多家,从业人员突破两万名,去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0亿元,是2015年的6倍;

  新金融中心,引进500亿元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大基金,已集聚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433家,认缴规模近5000亿元。

  在江北新区,不容易区分谁是在政府谁又来自企业。因为大家都很年轻,都步履匆匆,都经常加班。

  城市竞争,勇者为峰,唯快不破。

  用制度创新激发发展动力,江北新区力推“去行政化”。38个部门精简为15个职能机构,划分98个内部工作单元,最大限度减少管理层级。全员聘任,两年一聘,人员“身份”一律“存档”。去年30位干部不再续聘,从部门领导转为普通工作人员。今年还将实施3%末位淘汰制,真正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

  以人为本守初心,脚踏实地创未来

  6月22日,江北新区核心区同时启用四所新校,这些学校都将在秋季开始招生。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江北新区以罕见的力度发展教育。近3年,江北新区实施教育建设项目60个,总投资预计118亿元;招聘上千名教师;全面推行教育改革,率先启动校长职级制试点,实施备案制解决无编老师发展和待遇问题,收获各界点赞。最近,江北新区招聘300名备案制教师,有近9000人报名,这是年轻一代用行动为江北新区投下赞同票。

  发展“优质均衡”教育,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再有两年时间,江北新区将解决学校学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多年难题。

  在偏远的长芦街道小摆渡村,七旬老人叶心月和老伴喜欢把小桌子搬到门前的菜园里吃饭。

  菜园里有桃,果子已熟。脚边串串西红柿渗出红意。抬头,一嘟嘟葡萄密密麻麻。顺着走下几级台阶,就从园子来到河边。“我们在河里洗菜,回来水龙头冲冲就能炒了。”老人说,以前河水臭,河里脏。一到夏天,紧闭门窗,臭味还能熏倒人。这两年全村搞整治,垃圾统一收,旱厕全部改,污水都进管,全村环境大变样。

  指着对岸,老人说,村里花了几十万,把多年废弃的纸盒厂翻新盖了党员活动室,“我们有事没事去聚聚玩玩,快活得很,我哪儿都不想去,就在村里养老!”

  在江北新区核心区地下空间项目,塔吊司机张荣超,经常加班到晚上十点,有时还要干通宵。在这个深达48米的超级地下城中,张荣超看见了自己的未来。去年初在江北新区买了房,把爱人孩子从贵州老家接来开启新生活。

  5年间,江北新区人口净增80多万。在去年净增的人口中,2/3是18岁到34岁的年轻人。

  在南京现代城市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区域,像江北新区这样,在短短5年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

  如果说,曾经,一条长江分割了城市,隔断了思想,阻碍了发展;那么现在,有大江作证,南京江北,正应时而变,在创造未来!(颜芳 许雯斐)


  转自:新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提振信心 释放潜力 市场明显回暖 提振信心 释放潜力 市场明显回暖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