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临沂乡村振兴:以问题为导向 用实干促振兴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4-19





  【编者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2019年省乡村振兴现场会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靶向施策,探索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路径。临沂作为革命老区,牢记总书记视察时“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主动担当作为,先后探索出搭建生态与产业融合振兴平台、用村党支部书记专业化管理统领组织振兴、用“四雁工程”推动人才振兴、用沂蒙精神和移风易俗引领文化振兴等路径,稳步迈向“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目标。近日,《农民日报》记者赴临沂进行了深入采访,采写了《以问题为导向,用实干促振兴》一文,并在4月3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稿件刊发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现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2_编辑.png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地方……山东省临沂市,素称沂蒙,是革命老区,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市。近年来,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先后实施,临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响亮地喊出了“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目标。


  这既是主动担当作为的具体体现,也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度书写。据市长孟庆斌介绍,临沂以2019年山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议在该市召开为契机,狠抓会议精神落实,推进靶向施策,以问题为导向,用实干促振兴,搭建生态与产业融合振兴平台,用村党支部书记专业化管理统领组织振兴,用“四雁工程”推动人才振兴,用沂蒙精神和移风易俗引领文化振兴,结下累累硕果。


  2018年底,临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2019年底,临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79元,同比增长9。8%,连续16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020年,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拉开大幕,乡村振兴纵向攻坚战已吹响集结号,乡村振兴“双百”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大美新画卷,已在蒙山沂水间徐徐拉开。


  统筹破解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空壳、农村资源闲置、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以“两山论”为根本遵循,立足蒙山沂水的生态优势,推动生态与产业融合振兴


  沂南县铜井镇辉泉村,蒙山脚下的一个普通小山村,在漫漫历史长河里,这里都因交通闭塞和土壤贫瘠,与贫困相伴。然而,最近3年,一场“山乡巨变”就在58岁的老农民蒋金贵眼前发生了:在宁静的山水间,草木石林成了美丽风景,破旧的房屋变成了生意火爆的民宿,原先运不出去的山货在家门口被抢购……


  “基础设施搞上去,工商资本引进来,产权改革推进村,成立股份合作社,村庄在保护中开发,旧宅变成民宿和农家乐,传统作物改种果树和杂粮,构建‘公司+合作社+社员’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传统农民就地能够有股金、挣薪金、分红利。”临沂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韬说。


  如今,类似的“山乡巨变”故事,已在蒙山沂水间遍地开花。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临沂农人就在思考,如何破解“产业规模小、集体经济弱,资源盘不活、转不动,资金投不足、用不好”等问题,如何奠定村庄造血功能、筑牢产业振兴根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孟庆斌坦陈,“临沂立足蒙山沂水的生态优势,推进生态与产业融合振兴,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等项目平台,整合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品牌农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权制度改革、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等政策,强化行政合力,集聚资源要素,全力统筹推进。”


  临沂32个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已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2019年又新增兰陵压油沟等3处省级田园综合体;品牌价值过10亿元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1个、企业品牌达到7个,“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产品达到415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2个,全部村庄推进了产权制度改革,94%的村庄实现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


  围绕破解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坚决强化组织振兴这个保障,全面推行郯城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做法,让村党支部书记“当得体面、干得有劲”


  原是临沂市重点企业鲁南制药集团的中层骨干,2017年被下派到郯城县重坊镇宋园村任第一书记,自此,郭时运的喜怒哀乐就与这个山东最南端的村庄连在了一起:“两年的实践,如何为村庄打个好底子?关键是为村里选拔培养一个合格的带头人,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


  郭时运的想法,与郯城县委书记刘连栋的思考不谋而合。村庄人才外流严重,选人时只能“矮子群里挑高个儿”;攻坚任务越来越急,“撂挑子”的越来越多;执行制度流于形式,村干部成为“事故多发”群体;外力帮扶见效虽快,但“救急不救穷、治标不治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村级党组织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根源在于当前党组织书记岗位的权、责、利失衡。”刘连栋说,“农村干部也要养家糊口,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仅靠思想动员、无偿付出是炼不出队伍、干不好工作的。市场准则带来的问题,还得要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去解决。”


  基于上述思路,郯城开始探索实行农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对优秀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在不改变其身份、来源和工作性质的前提下,参照乡镇事业人员管理模式,通过提级管理、提升责任、提高待遇、从严要求、监督履职等措施,逐步建立起权、责、利基本相当的选拔使用、管理考核、激励保障机制。


  泉源乡泉头村党支部书记王献礼已连续任职41年,核定月工资为6132元,高于乡镇正科级干部。郯城已将专业化党组织书记的工资结构细化为“四级三类四十档”,由县财政统筹发放,目前专业化村党支部书记人均月报酬4352元,比现行标准提高97。3%。


  郯城以权责利相当为准则,通过严把准入关口,建立提级管理、一评双考和容错激励等管理制度,使村干部在经济上得实惠、荣誉上有晋升,更带动了责任心和服务力的提升,为打造一支有本领、能担当、威信高的队伍提供了保障。基于此,临沂已在全市推开此类做法,并以此为抓手,全面带动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强化组织振兴这个保障。


  围绕破解乡村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等问题,牢牢抓住人才振兴这个关键,全面推广兰陵“四雁”工程做法,为各类人才下乡创造条件、畅通渠道、完善机制


  2018年秋,兰陵县矿坑镇湖子峪村在外奔波十几年的80后李金鹏选择了回乡创业:“这几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我看到了这片故土的生机和希望,正好县里又实施‘归雁’工程,对返乡创业有激励政策,让我下定了决心。”


  如今,在村头近千亩的山岭薄地上,李金鹏带领乡亲建设的平欧大榛子示范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通,承载希望的苗木已将根系扎牢……


  “群雁高飞头雁领,乡村振兴靠人才。”这是临沂市委常委、兰陵县委书记任刚在一线推进乡村振兴的切身感受。因此,兰陵2018年起推进“四雁”工程,构建起“物质激励+台阶激励+精神激励”的政策支撑体系和长效引导机制,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展才华、显身手。


  一年坚持下来,到2019年春,兰陵乡村渐成“众雁成阵”发展态势,带动各类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要素下乡,在广袤乡村引发阵阵风雷,并渐成燎原之势。


  村党支部书记“头雁”引领、在外闯荡能人“归雁”返乡、乡村经营人才“鸿雁”示范、多类乡村人才“雁阵”培育,“四雁”工程有效破解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人才引不来、引进来后留不住等问题,很快就为众多乡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振兴路径。


  基于此,临沂在2019年年初统筹推进乡村组织和人才振兴,全面推行“四雁”工程做法。据临沂市副市长郑连胜介绍,为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显身手,临沂着力健全精准化“双招双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业政策支撑、新型主体培育、创新实践基地和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多层次人才培训等政策体系,为乡村人才回流创造条件、畅通渠道、完善机制。


  截至目前,临沂已从优秀机关干部、退役军人、回乡创业企业家等群体新选配村党组织书记653名。市农业农村局干部职工对524家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一对一”帮扶,粮油、果茶、蔬菜等7个专家服务团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浙江大学山东(临沂)农业研究院已启动建设。


  围绕破解乡村振兴各类建设“重面子、轻里子”等问题,着力筑牢文化振兴这个灵魂,以沂蒙精神为统领,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定制度建队伍,搭建平台和载体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如果说青山绿水和乡村环境的整治提升为临沂乡村带来了“外在美”。那么,挖掘整理沂蒙精神,用活用好红色文化,就是临沂乡村独具特色的“内在美”。为此,临沂一手抓沂蒙精神的挖掘、整理和传承,《沂蒙山》《沂蒙情》《崔家沟》等艺术精品催人泪下;一手抓乡村文明行动,在乡村建设建立村规民约等制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队伍,打造文明实践中心、善行义举四德榜、村史馆等平台和载体,让无处不在的文明气息浸润乡村、涵养农人。


  然而,勤劳淳朴的沂蒙乡村,也难免存在一些陈规陋习,而且主要集中在村里的红白事上。2017年5月10日,一项“全民惠葬”政策在沂水县全面推行:对具有沂水户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和公益性公墓使用费全部免除,让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


  这项以“殡葬全免费”为核心的殡葬改革,很快就在临沂全市推广。在此之后,临沂又相继出台公益性公墓建设、红白理事会建设、厚养薄葬等配套政策。如今,一场场既文明简约又有仪式感的红白事,已在蒙山沂水间成为乡村美谈。“前不久父亲去世,由村里红白理事会操持,陋习都改了,办了一场庄重简朴的追思会,前后只花了不到1000元钱,全家人都满意。”沂水县沂城街道解家官庄村农民张纪文说。


  据介绍,临沂以沂蒙精神为统领,以殡葬改革为移风易俗的突破口,通过建立制度,成立组织,搭建平台和载体,抓住了乡村文明提升的焦点和堵点,有效破解了乡村振兴各类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在推动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以红白理事会为代表的群团组织、队伍得到锻炼,威信得到提高,乡村移风易俗等各项内容全面推广,村庄和农民的文明水平大幅提升。


  平邑县郑城镇四合村党支部书记燕如成说得实在:“乡村文明了,村风和顺了,民心民意聚集了,文化也有了根了。村里开大会、搞建设,开展各项工作,都比以前顺当了,现如今是真正‘内秀外美’的美丽乡村。”


  农民日报记者 吕兵兵


  转自:农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