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万善强:用双手开创幸福生活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8-10





000.jpg


  走进万善强的小院,“嗡嗡嗡”的缝纫机运作声和满室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他的温暖日常。这是几年前的万善强做梦也不敢想象的场景。


  今年43岁的万善强是临沭县石门镇西石门社区村民,因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肌肉萎缩,丧失了正常功能,也限制了他的人生。“从小到大,腿走不了路,什么也干不了,就只能在家里呆着,靠父母养着。”万善强说。


  就在万善强习惯了这种“靠父母吃饭”的生活时,不幸却再次降临。2004年,万善强的父亲在一次工作过程中遭遇突发事故,意外去世。家中的“顶梁柱”倒下了,留下孤儿寡母两人相依为命,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俺妈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就靠着家里的几亩地,我又帮不上什么忙。”回首那段岁月的艰辛,万善强仍旧感慨万分。


  母亲身体不好,隔三差五地就得吃药,靠着种地那点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撑母子二人的生活,一来二去,家中欠下的债务也越来越多。了解到他实际困难后,西石门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崇刚及时将万善强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和扶贫收益。“我们给他上了低保,申请了残疾人补贴,还有每年村里的扶贫产业项目分红,让他享受到所有能够享受的政策。”刘崇刚告诉记者。


  政府的精准帮扶缓解了万善强的燃眉之急,但他更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这时,他想到村里很多人都在家里设置加工点,做工艺品加工,于是就琢磨着自己也试试。通过一个朋友牵线搭桥,万善强联系上县里的一家工厂。“当时我就过去和老板面谈了一下,想从他那里拿订单加工,加工好了他们过来拿货,老板也同意了。”万善强说。


  订单渠道搞定了,接下来还有一个更大难题摆在万善强的面前,到哪里去找启动资金呢?再三思量之下,他找到了支部书记刘崇刚。“他能有这个想法,我非常支持,他当时说需要7000块钱,让我算利息,我说还算啥利息!”刘崇刚二话不说,自掏腰包拿出7000块钱,并告诉他不着急还。


  在刘崇刚的帮助下,万善强用这7000块钱买了4台二手缝纫机,将两间屋子收拾出来当做场地,又在本村招聘了5名女工,经过一番筹备,2017年,承载他脱贫致富梦想的布工艺品加工小作坊就运营起来了,并且在第一年便还清了欠账。


  由于交货及时、产品加工精细,万善强的小作坊效益也越来越好。他趁热打铁把过去的老式缝纫机全部换成电脑针车缝纫机,数量也由原来的4台增加到9台,加工的效率和数量都增加了。“我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加工1万多个包,忙不开的时候,村里的人也经常帮着我接货、装货、送货。”在他自己的努力及大家的帮助下,万善强的小作坊每年会有2万多元的纯利润。


  2019年,万善强的母亲因病去世,虽然没有了亲人的陪伴,但是万善强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住房都有了保障,党的政策现在这样好,我自己再加把劲,就可以致富奔小康了。”如今的万善强生活过得满足而充实,收入也在稳定提升,口袋日益鼓起来。


  脱贫不易,致富更难,但是,借助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靠着勤劳的双手,万善强的幸福生活未来可期。(记者 孙锐 通讯员 王芳 陈晓婷 焦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