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玉米飘香。这几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的玉米进入收获期,田间地头处处呈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在林西县新林镇的新合村6000亩玉米种植基地里,一台台大型玉米收割机在田野间“高歌猛进”,摘穗、剥皮、装仓、秸秆粉碎,一气呵成。“我家种了50多亩地青贮玉米,预计能收获青贮饲料150吨左右,不仅能养活家里的10多头牛,还能卖出去两万多元。”新合村村民胡玉祥说。
依托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该村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除了发展种植业外,还积极发展养殖业。多年来,当地村民们“以种代养、以养促种”,形成了绿色种养循环的农业模式,实现多渠道增收。
除了青贮玉米,该村的1850亩甜玉米也迎来了大丰收。走在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杆上结着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子,微风掠过时,弥漫着玉米的清香,农户们穿行在田垄间,动作娴熟地把个头饱满的玉米棒子采摘下来,分拣、装车、上秤,现场一派喜人景象。
“我们种植的甜玉米属于订单种植,每斤0.58元,预计平均亩产能达到2.5吨,玉米棒收割完后的秸秆又是优质的青贮饲料,足够家里的牛吃了。”种植户马维民说。为了确保质量卖出好价钱,村民们严格挑拣,把不饱满、有虫口、棒根不够长的不合格玉米棒逐个挑选出来。
“我们与内蒙古伊利集团签订了收购合同,种植1100亩全株玉米,预计每亩产3吨左右,这样每亩净收入能达到460元,收成远远超出往年。”新合村党总支书记吴子霞说道。
新合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有机统一,以村党支部引领,种植大户引种的发展模式,与种子公司签订订单,实现“产供销”无缝对接,逐步推进玉米种植产业在新合村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让村集体“腰包”鼓起来,村民“红利”多起来。仅玉米种植这一项,已连续两年为新合村村集体创收8.8万元以上。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