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数码农场”提升农牧业标准化水平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6-25





  “数码农场”应用染色体组设计分子育种技术,模仿计算机软件升级原理,分析水稻品种生产应用中的基因缺陷,加以精准改良,从而实现水稻品种升级,挖掘适宜内蒙古种植的具备抗碱耐盐、抗冷等抗性新品种和香味、糯性优良的米质品种资源。

shumanongchang
(图片来源 央广网)

  初夏时节,走入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恰台吉村的有机水稻种植园区,眼前的景象让人心怡:如镜面一般的水稻田里,嫩绿的种苗一行行整齐匀称地排列开来,勃勃生机把大地装扮得格外美丽。这里是近日刚刚落成并投入使用的自治区首家“数码农场”。


  “分子育种”  个体化管理


  刚完成插秧的“数码农场”占地面积10亩,共有11万株水稻,依据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少扬的“分子育种”理念进行设计,为育种而建设的。


  这些水稻看似普通,实际上,每个植株都是不同的个体。“它们拥有独自的编号,用来精度记录和收集水稻的DNA信息和农艺性状等,每一株都有独立的成长档案和可追溯体系。”林少扬指着插在田边写满数字的白色编号牌解释说,“植株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不能弄错,必须是个体管理。个体有它的栽培位置、名字还有基因型,有几千万个序列的信息存在电脑里。”


  在“数码农场”里,每一株水稻的位置都是固定的,顺序不能错乱。研究人员将以这些信息及数据为基础,以“分子育种”理念分析选育出满足不同生态需求、生产需求的水稻新品种。


  与传统农业生产大田不同之处在于,“数码农场”主要是用于规模化、标准化的水稻育种工作。按照“北京室内播种—邮寄到当地—浸种—催芽—在水池浮板—摆苗盘—水温管理—移栽插秧”的工作流程操作,插秧后的“数码农场”将以精准的田间模式进行管理。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数码农场”应用染色体组设计分子育种技术,模仿计算机软件升级原理,分析水稻品种生产应用中的基因缺陷,加以精准改良,从而实现水稻品种升级,挖掘适宜我区种植的具备抗碱耐盐、抗冷等抗性新品种和香味、糯性优良的米质品种资源。


  “数码农场”作为农业品种改良的试验田,将对当地扩展稻米生产,探索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新渠道产生积极作用。


  攻克盐碱化难题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在林少扬的200亩优质水稻展示田里,几位工人正在操作插秧机有条不紊地取秧、插秧,不一会儿的功夫,田地里就竖起一大片绿油油的秧苗。展示田里主要种植林少扬博士培育的十几个新型品种,为自治区挖掘水稻适宜品种资源,扩展稻米生产和做好品牌构建,带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打好基础。


  该地区地处北纬40度至45度之间,位于黄金水稻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30—140天,雨热同步,这都为水稻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然而,仅土左旗就有40多万亩的荒废盐碱地,由于盐碱化程度严重,大多成了颗粒无收的不毛之地。“因此,培育更适合当地水土气候等特征的作物新品种是关键。”土左旗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如是说。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负责园区管理的内蒙古稼泰绿色农业公司,近几年通过生物综合施策,成功改田换地,将4400亩盐碱地改良成活土。2015年,园区引进内蒙古农业大学碱稻种植项目,通过两年来的品种选择、工厂化育苗、土壤改良,成功试种出有机碱田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平均亩产量800斤,当年总产量达到96万斤。


  当地生产的“恰台吉”稻谷和大米,去年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近日正式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加强品牌建设  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脱贫攻坚,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近日发布的“自治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10大三年行动计划”指出,将重点围绕包括水稻在内的11个优势产业,到2020年,制修订并推广一批全程绿色种养高质量标准,建成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提升农牧业标准化、绿色化、优质化、高效化发展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引领模式。


  内蒙古“10大三年行动计划”之一就是农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其核心是:重点围绕良种繁育、 绿色种养、农牧业全程机械化和互联网+农牧业,培育引进一批优良品种,研究、推广一批提质量、保安全的农牧业生产新技术、新模式,创建一批绿色生产示范基地。


  为推进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土左旗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联合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培植优良适宜新品种,引导当地农业改变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发展现代农业,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内蒙古稼泰绿色农业公司董事长文瑞表示,他一直很关注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政策和方向,尤其重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品牌建设,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建设高品质育苗基地,加快农业科研选种成果转化,带动周边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新型科技农业致富。”(白莲)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呼和浩特市农牧业三项重点工作成效显著

    2016年,全市运行奶牛规模化牧场242个,肉羊出栏100只以上的养殖场5600余家,马铃薯一级种薯覆盖率达到100%,5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基地100个,连片种植苜蓿草保留面积20万亩,在建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1个、市级农业示范园区6个。
    2017-03-21
  • 呼和浩特市全面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充分利用电价优势,致力于能源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发展,逐步培育了新能源汽车、蓝宝石、碳材料、云计算大数据等发展速度快、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2017-05-18
  • 发展农村经济 内蒙古呼和浩特升级改造农家乐

    发展农村经济 内蒙古呼和浩特升级改造农家乐

    利用周末假期,约上三两好友,来一次短途乡村自驾游,体验一把乡村住宿、在农家乐里吃农家饭、采摘新鲜的蔬菜的乐趣,成为时下许多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的休闲选择。
    2017-08-15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力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力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大数据产业发展浪潮中,紧紧依托自然禀赋、能源区位以及政策保障等优势,大力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力争建设成为立足内蒙古,服务京津冀,辐射全中国的数据中心、中国云计算大数据增值服务中心和中国云计...
    2017-10-12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