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再登央视!科学家首次在深海热液区发现气态水


时间:2020-05-29





  昨天,《朝闻天下》聚焦位于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报道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科考船,在深海热液区首次观测到气态水存在的证据。据了解,该成果今日在地球科学权威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正式发表。


  当温度超出其所处压力下气液分离温度时,液态水将转变为气态水,在一个大气压下,纯水会在一百摄氏度气化,这就是“白开水”的由来。那么,在深海海底高压的环境下,海水的气化温度可达几百摄氏度?在深海是否存在大量超高温的气态水呢?


  201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科学”号科考船深海热液航次中,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原位探测系统(RiP)和深海热液温度探针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观测到气态水存在的证据。


1590718729.png


  “气态水就是水达到了气化温度后,相当于在海底下存在一个大的气泡。这种气态水是在海底的倒置湖中发现的。它就像一个“倒扣的碗”把热液烟囱的喷发量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介绍,“这些黑烟囱含有很多硫化物颗粒,用这种“倒扣的碗”限制住黑烟囱的喷发,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


  在张鑫看来,深海热液区发现气态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0到1这一步,他们走了10多年。“深海探索本身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毕竟我们是下不去的。所以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科考船,借助机器人,以及探针装备。”张鑫表示,本次发现是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国际首个可以直接插入450℃深海热液喷口的谱系化拉曼光谱探针(RiP)获得的。“2008年,我开始加入这项研究,至今也有12年了。在这期间我们做了很多探针,这其中的探索过程是十分漫长的。”除此之外,张鑫补充道,“‘科学’号科考船从立项到真正下水也经历了接近10年的时间。整个过程每一步都要环环相扣,没有环环相扣这一步,便无法取得今日的结果。”


  据了解,深海热液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矿产和基因资源,更被认为与生命起源相关,一直备受科学界关注。对此类气相热液喷发系统的原位探测,有助于揭示此类低密度气相热液喷发系统的热液硫化物矿化过程以及对深海环境的影响。


  说到海洋科技


  就不得不提到青岛蓝谷


  雄厚基础为核,海洋科研成绩斐然


  目前,拥有一大批海洋科研机构的青岛蓝谷,已逐渐成为全国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东亚海蓝色知识与技术平台,并获批山东省首批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区域,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2018年以来,肩负助推海洋强国使命的青岛蓝谷更是深度融合国家、省、市各级战略,以高标准谋划发展蓝图,建设步伐不断提速。


  如今,这里已经汇集23家重大科研平台、23家全国著名大学校区和研究院,汇集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专家、“泰山”系列人才等各类高端人才6000余名。更是拥有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产出了“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可燃冰开采、温差能发电等一批原创性、战略性、集成性成果。


640.png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其中,“海燕-L”长航程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运行141天,续航里程3619.6公里,刷新了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续航里程最远纪录;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主持编制的国家标准《海洋工程装备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要求》(GB/T37582-2019)正式发布,填补了国内以海洋工程装备腐蚀控制工程生命周期为对象的综合性应用指导标准的空白;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725所深海腐蚀试验深度从表层海水延伸至深海3000米以下,为深海装备设计选材、使用维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基于北斗卫星成功实现了6000米深海全水深大容量数据实时传输,率先解决了深海潜标数据回传问题,使我国在全球海洋定点实时观测的能力居于世界前列。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