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深远海三文鱼规模化养殖收鱼成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6-23





  6月21日凌晨4时许,伴随着朝阳初升,全世界最远的深海渔场浮出水面,如同定海神针般的中心立柱刺破海水,张开连廊“伞骨”,紧抓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八角箱体。


  水面以下30米,15余万条三文鱼在网箱包裹的黄海冷水团中自由游弋,从天空俯瞰,犹如深蓝大洋中张开的金色巨网,这就是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一号”网箱的场景。壮观的国产深远海三文鱼收鱼行动第一次在这里展开。


  首批国产深远海三文鱼上岸


  清晨5时许,马达声响起,巨大的白色养殖工船驶近“深蓝一号”。它缓缓掉转船头,尾部与网箱金色边框渐渐接近。


  橙色橡皮艇从养殖工船上放下,海上作业人员乘坐它环绕“深蓝一号”进行对接作业。待一切锚定完毕,养殖工船尾部起重臂旋转,将白色粗管从船尾递出,与网箱八个角的其中之一内部相连。


  “不同于传统渔业的网捕作业,我们采用吸鱼泵方式进行真空负压捕捞,这样既能够减少鱼体因在网内碰撞摩擦造成的损伤,也让后续加工变得更加有序可控。”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祺焕说道。一直以来,“深蓝一号”的养殖探索和装备制造重任都由该公司承担。“鱼会通过这条白色管道一条条地被吸上船来。我们所处的养殖工船,还是全球首艘远海作业三文鱼加工船。”顾祺焕继续说道。


  7时许,伴随着现场负责人一声令下,吸鱼泵轰隆开启。几十秒的短暂空吸后,便有青黑色鱼影从管道中穿梭,场面壮观。从管道外的褶皱处仔细窥探,能够分辨出三文鱼的青黑脊背和银白肚皮。


  收鱼加工3000条


  进入甲板上的钢铁小屋,便能看到这座深海加工厂的全貌:清一色不锈钢设备之间,白色传送带平稳运行,作业人员站在高出地板的台面上,伴着三文鱼独有的清淡气味而有序地忙碌着。


  进门后的第一处台面处有与管道相连的水槽,管道出口处被不锈钢细齿分开上下两处,海水自细齿间被筛出,鱼则留在细齿上,并被后来的同伴推至水槽内。伴随着吸鱼作业持续进行,水槽内很快挤满了胖乎乎的三文鱼。


  “这条得有10斤以上,随便一条都得8斤多!”60岁的唐明峰是名老水手,他和同伴负责在水槽两端对刚进入加工车间的三文鱼进行第一道作业步骤“击晕放血”。经过他手中的三文鱼仿佛是打了蜡般光泽柔润,通体没有一丝伤痕,肥硕健壮的身躯充满新鲜活力。三文鱼通过电击区域后,立即进行自动冲洗,冲洗完成后又送至螺旋状的降温区。


  “完成初步处理的三文鱼温度一般在10℃以上,必须对它们进行快速降温。降温区内都是自动灌注的冰浆,在0℃左右,三文鱼在这里经过30分钟的降温处理,体表温度会降至0~4℃,然后进行下一步工作。”顾祺焕说道。降温完毕的鱼被设备自动送至处理区,作业人员进行内脏清理,再经过冲洗血水、吸取杂质两道清洁步骤后,就来到了包装环节。


  包装工人将鱼用透明长袋装起,有序摆进蓝色专用保温箱,随后均匀盖上冰块后封箱,几十条三文鱼便被拖至船舷边等待送上运输船。


  “从一条鱼被吸鱼泵吸取至车间,到完成全流程处理工序待发,整个过程只需45分钟。”顾祺焕说道,这也意味着一条鱼的收鱼工作全部完成。“目前,整个‘深蓝一号’网箱中现存三文鱼15余万条,今天我们收鱼3000余条,成活率达到80%,平均体重超过4千克/条,品质达到了欧盟出口标准。”


  “此次活动是试验区项目实施以来首次规模化收鱼,也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了成功!”现场,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赵英民说道。


  12小时到达西海岸新区,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先河


  船舷边堆叠的蓝色货柜被运输船装载完毕并启航运往全国各地,第一批国产深远海三文鱼踏上了“赏味之旅”。


  “运输船将在10个小时左右抵达西海岸新区,这意味着12个小时之内,我们的三文鱼就能从‘深蓝一号’走上新区市民的餐桌。”顾祺焕说道,“同样,在高集成度的处理流程、冷链全覆盖加持下,最多36个小时,咱们的三文鱼就能走进全国百姓家。”一改我国三文鱼依赖进口、动辄四五天时间跨度问题,最大限度保证了“鲜”。


  国产深远海三文鱼养殖从梦想走进现实,从渔场到餐桌的时间缩短,离不开“黄海冷水团”这个天然宝库。


  “海水养殖三文鱼,众所周知集中在挪威、智利等冷水海域。在温暖海域养殖成功,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上纬度最低的远海三文鱼养殖场。”作为项目技术支撑的团队专家,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说道,“这要感谢我们坐拥黄海冷水团这个水质优良的水体。”这处位于黄海中部洼地深层及底部、覆盖面积与山东省相当的水体,温度、水质、溶氧量等指标都是冷水鱼生长的绝佳之地,成为了养殖三文鱼的不二之选。


  如果说冷水团是养殖三文鱼的“天然雨林”,那么“深蓝一号”便是孕育三文鱼的“智能襁褓”。


  这座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大小、质量超过1500吨的“巨无霸”,总投资11500万元,是全世界最大的全潜式智能网箱,它的设计研发突破了总体设计、沉浮控制、鲨鱼防护等多项核心技术,是我国在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自主设计研发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具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


  “通过中央立柱及8根气柱的注水注气,我们独创了整个网箱的沉浮设计。夏天表层水温过高时,我们将网箱下沉至海面25米下的冷水团所处位置;冬季底层水温较低时,我们就将其上升至温暖区域。总之,无论冬夏都可以保证三文鱼在适宜的水文环境中生长。”董双林介绍道,“我们还独创了深海养殖的鱼鳔补气技术,让在深水水域的三文鱼不再因鱼鳔缺气而导致畸形。”此外,机器洗网、死鱼回收、鱼群监控等技术也早已在“深蓝一号”得以应用。


  利用“深蓝一号”在黄海冷水团养殖的三文鱼,与国外主产区相比,具有成鱼快、品质优、病害少、人工与物流成本低等优点。在水温适宜的条件下,预计每年可收获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超过1500吨,年产值超过一亿元。


  本项目的开展打破了传统近海业态重叠、望洋兴叹的局面,开创了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令西海岸新区海洋渔业发展走向了更深、更远,引燃了经略海洋的强力引擎。


  “我们的饮食需求正不断从基础走向高质、高档,市场一直在变化。此次养殖三文鱼取得成功,预示着深远海养殖的未来——通过不断上下延伸,从种苗培育到产品深加工,完善的产业链条不断被补齐,这块蛋糕会越变越大,让我们走向更深、更远、更绿。”董双林憧憬道,“海水养殖已经历了海带、对虾等5次浪潮,相信我们这次的成功,一定能为大面积养殖三文鱼打下基础,引领第6次海水养殖浪潮。”


  未来规划


  西海岸新区与山东海洋集团强强联合,积极探索“陆基产业园区+深远海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式发展新模式,打造百亿级深远海绿色养殖产业集群。


  2015年,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项目正式启动;


  2018年,“深蓝一号”启用,成功实现三文鱼规模化度夏;


  2019年1月,西海岸新区国有资本与万泽丰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冷水团三文鱼项目;


  2020年8月,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获批;


  2021年4月,养殖工船开始改造,成为全球首艘远海作业三文鱼加工船;


  2021年6月,试验区项目实施以来首次规模化收鱼,成功收获第一批成品三文鱼……


  首次规模化收鱼行动进入尾声,而西海岸新区全面建设蓝色粮仓的脚步却刚刚开始。


  在低纬度海域,利用底层冷水团养殖三文鱼属于全球性技术难题,项目从一开始便进入了行业无人区,投入全部资金进行持续探索时,作为民营企业的万泽丰资金告急。


  在企业把路径技术探索完成,需大规模推广发展的关键时刻,肩负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战略使命的西海岸新区及时出手,通过混改成立国企控股公司,搭建合作新平台,及时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按照试验区批复要求,西海岸新区要拓展海水养殖发展空间,促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开展试验示范;以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为载体,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探索在深远海养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在全面建设蓝色粮仓的关键时期,我们将遵循‘系统谋划,快速突破;主体运营,市场推动;统筹资源,形成标准;搭建平台,推广示范’四条基本原则,聚焦‘种业研发链、海水驯化链、养殖平台链、产品贸易链’四条关键链条,全面推进实施试验区开发建设。”赵英民表示,“尽快实现海上有设施、陆上有基地、网箱有活鱼、市场有产品的阶段性愿景。”


  “未来,我们将整合现有船舶运营、海工装备、苗种繁育、海洋牧场、冷链仓储等产业资源,打造以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为基础的现代化深远海养殖模式,发挥好试验区项目的创新引领作用。”山东海洋集团深远海项目专班人员说道。


  西海岸新区与山东海洋集团的强强联合,聚焦项目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目标方向,以陆上、近海、远海接力养殖为基础,探索“陆基产业园区+深远海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式发展新模式。其中,陆基产业园区拟建设苗种培育、海水驯化及精深加工、科技研发三类产业园区;深远海产业园区采取“1+N”全新养殖模式,即“1个中央综合管理平台+N个分布式网箱”。预计到2025年,总投资约50亿元建造海上中央综合管理平台,建成一批大型深水智能网箱,实现海上规模化养殖、打造百亿级深远海绿色养殖产业集群的目标。


  (通讯员 王雪 何琳 代海飞)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