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又有新进展!市卫健委通报上半年工作情况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6-28





日前,青岛市卫生健康委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了“机关开放日”活动,邀请12名卫生健康行风监督员畅谈对青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今年以来青岛继续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医疗高地建设、医疗科研创新高地建设、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等取得新进展。

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感染病区门诊楼主体结构封顶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薄涛表示,今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从严从细从实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推动卫生健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全面推进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落实“一区市一方案”,设置各类接种点339个、接种单元1325个。强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启动市疾控中心、西海岸新区疾控中心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市级公共卫生中心,建强县级疾控中心。

我市还进一步强化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项目(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目前已完成感染病区门诊楼主体结构封顶,其他建筑按计划进行基础工程施工以及主体结构施工;高标准建设青岛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作为市级定点收治医院,3月份顺利竣工启用。建成启用2个国家公共检测实验室和3个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全市74家核酸检测机构日检测能力达到37万人份。将加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纳入今年市办实事,为市急救中心增配应急医疗救援装备,购置医疗救援物资保障车和多功能应急指挥车。

六个省市卫生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市卫生健康委还持续推进医疗高地、科研创新高地建设,市卫生健康委等三方共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在建省、市卫生重点项目达到6个,分别是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市精神卫生中心等,总建筑面积88.76万平方米,总投资84.27亿元,目前项目建设总体进展顺利。

今年已培育12个青岛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青岛眼科医院“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分中心建设”、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以失能失智为主的老年综合征防治体系建设”、青岛市市立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分中心”3个项目获中央补助资金扶持。今年委属医疗机构已引进6名高层次人才,招聘6名副高级职称专家、15名博士、224名硕士。

推进医养健康产业高地建设,胶州康养艺术园区、城阳泰和医养中心、西海岸佳诺华国际医养健康小镇等12个社会投资的健康养老产业项目正按计划加快建设。

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开发智慧应用场景

筑牢基层基础,目前14项重点任务指标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率、省市两级示范村卫生室建设、村卫生室智慧随访设备配备和社区医院区市覆盖率等11项指标已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新建中心村卫生室配备血液分析仪等3项指标完成率达到50%以上。

强化中医医院强院建设,全力推进3个齐鲁中医药专科集群创建工作,加快建成中医药特色优势鲜明的综合性现代化中医医院。

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启动智慧健康工程建设,开发智慧健康场景应用,推进“出生一件事”“医疗付费一件事”“全市一家医院”等政务服务和城市运行场景建设,支持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融合应用,加快卫生健康服务智能化转型升级。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群众体验,深入开展改善服务“一单呈现”、就医问诊“一码通行”、医疗服务“一站办理”、延伸服务“一键下单”、医学救援“一体调度”、医防康养“一链融合”等“六个一”行动,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监督员畅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对今年以来青岛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行风监督员纷纷点赞。他们就青岛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新成绩、发生的新变化、体现的新突破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就提升老年人群体就医体验、改进就医服务流程、提升人民群众卫生健康获得感等提了意见和建议。“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对普通老百姓的就医感受非常了解,希望他们就医时能够获得更多便利,获得更暖心的服务。”市南区八大关街道太平角社区原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谢海霞说。她表示,听了薄涛的介绍,对青岛的卫生健康事业充满信心。

薄涛表示,受邀参加座谈的卫生健康行业监督员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对青岛卫生健康系统比较了解。借助“机关开放日”活动,双向对话,发现了卫生健康系统在服务提供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根源,“这样便于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痛点、堵点,促使卫生健康系统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具精准性,让医疗服务更加便捷、更有温度,让群众就医感受能够越来越好。”



  转自: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