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亮出“组合拳” 推动经济“加速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5-09





  近日,四川弘融新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的生产用电顺利接入一个变电站,为接下来的生产规模扩大做好了准备。


  生产用电增容,是该公司在今年3月召开的广安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的一项诉求。会上,广安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和邻水县政府、供电公司等单位现场办公,制定了接入方案。会后,相关单位协调推动,不到一个月就办理完毕。


  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是广安推动经济“加速跑”的“组合拳”之一。今年以来,广安市政府印发《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全面提速若干政策措施》,从10个方面提出30条重要政策举措,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发展预期。目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惠企惠民措施持续叠加,推动广安市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全面提速。


  惠企业送上“政策包”


  “我们举办这个活动就是想听大家的心里话,需要我们办的直接提出来,有困难说困难,有意见提意见。”3月30日晚,邻水县第一期邻州夜话·企业沙龙座谈会上,10户规上工业企业负责人提建议、话发展,各职能部门“一把手”和相关负责人认真听、认真记,对企业提出的问题或现场回复,或承诺解决时限。


  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今年广安各地各部门聚焦企业关切、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主动作为,亮出“组合拳”、打好“主动仗”。加强沟通,是为了站在企业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急企业之所盼、解企业之所难。


  近日,位于岳池县的广安高垭口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获得贷款3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原来,该公司急需采购养殖饲料,但流动资金不足,想贷款又缺少抵押物。中国工商银行岳池县支行与企业沟通,为其制定了“银政通”贷款方案,开通“审贷绿色通道”,帮助企业逐步化解融资难。


  国网广安供电公司在3月中旬启动了“送服务、解难题、促发展”客户大走访活动,走访辖区200余家企业,协助解决用电难题,并提供“一企一策”专属用电建议书,量身定制专属能效提升方案,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


  广安各级税务部门也努力为企业“送政策、优体验、助成长”。“一季度在广安经开区税务部门的辅导下,企业按政策以最快速度享受到1.19万元增值税减免。”广安恒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黄智华表示,在各项政策扶持下,企业实现经营突破,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倍。


  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的同时,广安还注重到一线推项目传压力。今年一季度,广安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个,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7个。4月25日,广安市召开工业和招商引资“产业赛马”现场推进会,以“晒进度”促进“赛进度”,进一步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


  岳池县原料药及医疗器械生产基地项目是省重点项目,总投资21亿元,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包括6个子项目。四川泰恩康特色化学原料药项目是其子项目之一,总投资7亿元。“从去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项目总进度已完成90%以上,超目标进度15个百分点,预计今年8月试生产。”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柏逸说。


  暖市场释放“红利包”


  “从邓小平故里到华蓥山天意谷、宝箴塞……这个假期可以说不虚此行。”5月3日下午,在广安城区,重庆游客张萌采购了不少广安特产,将车辆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踏上返程的路。


  提前备战“五一”假期,广安在4月初就发布《广安市引客入广奖励实施细则(试行)》,以“真金白银”激励旅行社推广广安旅游。


  “五一”假期期间,广安市文广旅局推出炽红广安、墨韵广安、清翠广安、棕褐广安、玫红广安5条精品线路,邀请游客游览红色景区、点亮“夜间经济”、在嘉陵江畔赏景、到乡村体验农耕文化……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期间全市开放的28家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4万多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27万余元。


  “今年,全市文旅市场呈现4个特点:传统景区焕发新活力、文旅融合拓展新内涵、夜间经济催生新场景、区域合作开启新篇章。”广安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文旅产业热度升高,消费市场也在“红利”刺激下不断升温。


  4月28日,2023年广安市“广惠大众·安逸消费”5月消费月暨吾悦周年庆活动启动,满减、满额抽奖、满额送卡等一系列促销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采购;新一轮消费券发放活动也在餐饮、零售等领域开展,引导夜市、步行街、餐饮企业等加入,集中开展营销促销;广安各大商超也积极开展焕新主题促销、优惠折扣等促销活动,不断掀起消费热潮。


  “我们五一的档期在年初就预订满了。”5月2日,邻水县宏帆广场新世纪盛宴负责人曾军介绍,不少客户选择“五一”假期举办结婚、祝寿等庆祝宴席,餐饮业迎来消费小高峰。


  “五一”惠民汽车展期间,政府补贴、购置税补贴、置换补贴、金融补贴、商家让利等优惠政策也为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再添助力。为期4天的车展,共交易新车500多辆,交易额近亿元。


  转自:四川在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