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三级跳”后再发力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0-09





  成都拥有4500年的文明史,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在建设国家级天府新区过程中快速成长,同时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成都已完成了由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
 
  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全市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必须切实增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五中心一枢纽”的支撑功能。
 
  目标明确,任务清晰。7月,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指出,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成都要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积蓄冲击世界城市的能量,必须依赖产业实力的不断壮大。
 
  调整产业布局
 
  成都一直重视产业发展。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6个千亿产业集群,产业支撑能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6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2170亿元,5年年均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75亿元,5年年均增长11.5%。
 
  随着产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实力由弱到强,成都发展的“势”与“场”不断增强,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综合实力排名不断上升,成为全国GDP上万亿元的10个城市之一,完成了由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2016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中,成都进入全球城市百强,在内地的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
 
  借助国家实施成渝城市群战略之力,成都拿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但成都市的管理者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与中西部相关城市相比,成都虽然具有市场腹地广阔、文化底蕴深厚、科教资源聚集的相对优势,但无论是城市功能还是经济实力,成都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中心城市还有差距。
 
  为此,成都加速建设“五中心一枢纽”,提出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5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5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此外,在高新技术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开放型经济以及现代物流业等方面,成都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确立了相应的努力方面。
 
  优化城市空间
 
  与许多特大城市一样,拥有2030万人的成都也存在一系列“城市病”,如中心城区、近郊、远郊三个“圈层”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二三圈层国土开发强度分别为84.8%、35.1%、13.8%,一圈层核心区人口密度甚至达到1.4万人,三圈层仍处于人口净流出阶段;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交通拥堵严重……据测算,到2030年,成都人口规模将突破2200万人的承载极限。
 
  唯有改革,才能破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成都市决定,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瑛介绍说,成都市将打破过去圈层式发展格局,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将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推进成都进入“双城”时代。
 
  成都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不是简单的“造城”,目的是要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要坚持规划理念,产业园区与周边城镇区域要统筹规划融合发展。”成都市经信委党组书记施跃华说。
 
  因而,成都提出要着眼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要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城市产业布局,推动优势资源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聚集,5年后,全市22个区(市县)将实现轨道交通全覆盖,形成半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
 
  创新要素供给
 
  日前,成都正式宣布出台《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即备受关注的成都版“产业新政50条”,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等方面改革创新,推动成都新一轮产业发展。
 
  “产业新政50条”中,成都把创新要素供给放在首位,着力增强产业核心要素聚集能力。在政策制定中,成都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人才、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重中之重。
 
  除上述几条大框架之外,“产业新政50条”将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筹建成都创新创造研究院,鼓励校企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给予最高2亿元支持;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此外,在鼓励企业创新创造、加强新产品应用示范、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方面也将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
 
  “产业新政50条”还创造性地提出将对工业用地实施“弹性供应”,即分类采取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弹性年期出让一般不超过20年,租赁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到期后可续期出让或租赁。
 
  “产业新政50条”还从能源、物流、税费等方面,降低要素成本,以保持成都产业发展成本竞争优势,着力打造要素成本“洼地”。(记者 钟华林)
 
  转自: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四川成都鼓励产业向专业园区集中

    记者近日了解到,最近印发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首次披露了成都空间布局优化后的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成都鼓励产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引导不符合园区定位产业向外转移,原则上每个园区只确定1个主导产业。
    2017-08-24
  • 四川成都当选“中国最佳表现城市”

    四川成都当选“中国最佳表现城市”

    9月11日,据米尔肯研究所在北京耶鲁大学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成都荣登我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指出,成都在多元化和高附加值产业的积极发展,对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鼓励,人才储备丰富,和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领衔全国一...
    2017-09-22
  • 四川成都房贷利率全面上调 首套房最高上浮20%

    四川成都房贷利率全面上调 首套房最高上浮20%

    从7月开始,成都多家银行已陆续出现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10%的情况。9月26日,记者再次走访成都多个银行网点发现,目前首套房上浮10%,二套房上浮20%已成为主流,个别银行首套房最高上浮20%。
    2017-09-27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