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乡”今朝正奋进,待到明天庆“百年”——四川省仪陇县发展文化旅游富民强县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1-29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一群市民和着《好日子》歌曲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在嘉陵江边的朱德塑像广场,几位老人悠然漫步于栈道之上;顺着栈道北行数十米,几位外地游客正在喝着坝坝茶,品味巴蜀市井生活;滨江大道东侧的鸿福综合大市场门前,一家客家牛肉汤锅店周年庆的龙舞在锣鼓声中激情上演……这是在四川省仪陇县日常中总能看到的几个场景。


  四川仪陇县有山有水,更有1500多年的建县史,是一个很美很有文化的地方。于仪陇县博物馆里的一纸只遗39字的《鲜于氏离堆记》,见证了“大唐书魂”颜真卿与鲜于仲通、鲜于叔明弟兄俩的友情,也印证了“书法之乡”的由来和这座城市历史的久远。仪陇是客家人休养生息了300多年的家园,如今30万客家人居住在这里,厚重独特的客家文化传承有秩,故有“川北客家第一县”之称。这里还是川北大木偶艺术的发源地,以剪纸之乡、篆刻之乡、书法之乡为主体的“三乡文化”远负盛名。

  时间来到近现代,在仪陇诞生了两位于新中国革命历史非常著名的重要人物,一位是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一位是毛泽东所大加赞扬的革命战士张思德,百多万仪陇人为此而骄傲地自奉家乡为“德乡”,很恰当不过了。


  承优秀历史人文积淀和“两德”红色文化滋润,仪陇县朱德故里景区获得国家5A旅游景区,客家博览园成功入选“四川十大文旅新地标”,还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每一个来过仪陇的人,感受最深的就是里的文化,既如静水潺潺,浸润了人的心田;又如战鼓隆隆,催人奋进。“以文兴旅、以文富民”是仪陇县委、县政府带领群众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战略目标,也就是要把仪陇固有的自然与文化优势,扎扎实实地转变成可持续的发展优势。


  培根铸魂涵养向上基因


  “巴山蜀水多英雄,仪陇出了个朱老总。”这首《怀念朱老总》的词曲创作人叫王志鸿,王志鸿每每与从全国各地前来朱德故里的参观旅游者接触,或者接受记者的采访,都会激动不已地说,这首歌曲在川东北地区已经传唱好多年了,但他每听一次都有新的感触。


  “元帅出仪陇,旌旗满大千。”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张思德为代表的7000多名仪陇儿女追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其中5000多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为此在仪陇,以当年红九军政治部、朱德故居、张思德纪念馆为代表等革命遗址、红色文化景点遍布城乡,有143处之多,其中列为国家和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7处。作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四川省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成为仪陇的文化基色,涵养了新一代仪陇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曾渝玲是张思德纪念馆、仪陇县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员”,由她动情讲解的《“党证”的故事》感动了众多听者,她说正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位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深深感动了她,她才能把这位地下党员一生追随党的红色故事讲得精彩,使她获得“金牌”殊荣。她表示,作为一名红色故事讲解员,就是要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讲好红色故事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贾裕是仪陇县新政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还是张思德纪念馆的“红色小小讲解员”,他利用学习之余为参观者讲述张思德同志的事迹。他的讲述屡屡得到好评,但他还总是像个小大人一样稳重,他说是张思德的事迹,使他坚定了长大后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张思德纪念馆培养小小讲解员的初衷,是想发挥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培养下一代的精神情操,这一举措不仅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鼓励,更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和支持。今年第二批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以来,张思德纪念馆客流量已累计超过17万人次,节假日、双休日里,小小讲解员活跃的身影、精彩的讲解都给来客留下难忘的印象,而孩子们也通过一遍一遍的讲解,心灵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净化。向上向善的好风尚充沛于每一个角落,仪陇“德乡”品牌随之被擦拭得愈发光亮。


  脱贫惠民文化皆唱主旋律


  仪陇是革命老区,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加迫切的期待。在党和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强有力推动下,县委、县政府担当尽责,仪陇已经提前摘掉了“贫困”帽子。而贯穿于脱贫攻坚,以及脱贫后全力奔向小康的全过程,弘扬与发展“三乡文化”,始终成为这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重要支撑。


  “剪纸之乡”的历史源远流长,绝非浪得虚名,其制法遵行“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形成了“丰满、精巧、秀雅、淳正”的独特风格,享誉中外。在仪陇县剪纸博物馆,著名剪纸大师何作霖的儿子何小锵这厢坐阵,只见在他手中剪刀有如游龙戏凤,不一会儿,一条精美的“双鱼”便跃然眼前。前些年,也正是这小小的剪纸竟与扶贫挂上了钩,发挥了大作用。


  跟着何小锵学习剪纸技艺已有一年多的邓小英,是县城迁建中的失地农民。她为了给家庭增加收入,选择了利用带孩子的空闲时间学习剪纸。何小锵倾心传授,邓小英刻苦学习,现在工艺复杂点的她每天能剪1幅,简单一些的能剪2~3幅,作品全部委托给剪纸博物馆的景区商店或网上销售。由于根本不愁销路,她一个月可以挣2000多元。宏德中学美术教师吴亚男也是文化扶贫的积极参与者,他介绍说,仪陇将文化与扶贫挂钩确实效果很好,特别是政府采取了免费订单培训等形式,让每个贫困户家庭都有人能掌握1~2项传统的文化技艺,让他们通过劳动致富,很受欢迎。这是仪陇借力“三乡文化”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经验。


  除了何小锵的剪纸培训,杂技艺人梅质林成立了“梅质林杂技团”,现在已经有团员30多人,他们编排的杂技、魔术、曲艺等近百个优秀节目,在成都、绵阳,还有到重庆、湖北的跨省演出,受到观众喜爱。如此这样,仪陇以传承发展“三乡文化”为主要抓手,并出台各项政策举措,吸引了一批仪陇籍人士返乡创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几年前,顺庆区李家镇高家沟村村民李军伟带着6名乡友回到村里,建起一个古琴制作作坊,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这几年每年都能卖出几十把琴,效益很不错。以文化聚精神,以文化聚人气,以文化聚财富,仪陇的实践尝到了甜头。


  文旅联姻擦亮德乡品牌


  吃、住、玩、购是当今旅游的全部内容,吃排在首位。墩子肉、大品碗、龙眼肉……朱德故居景区内有个丁氏庄园农家乐,每当一道道具有客家特色的菜品摆上桌,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总是会争相持箸品啖,欲罢不能。


  仪陇作为客家人栖息之地,沸腾味蕾、独具特色的客家水席是仪陇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仪陇文旅联姻打造品牌的突破品。水席通过客家民间厨师口口相授得以传承至今,全席共九道十大碗,用蒸、煮、炖方式烹制而成,美味、健康。传承客家习俗,弘扬客家文化,以丁氏客家农庄为龙头的一批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主题农家乐,在仪陇四处开花,发挥了带一隅经济、富一方群众的作用。仪陇实施旅游富民发展战略,深知打造品牌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力推动“旅游+农业、+工业、+商贸”等旅游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意落实包括制定客家水席标准化体系等举措,以切实提升仪陇旅游文化软实力。


  仪陇近几年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等,接待游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等主要指标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高速发展带来强县富民成果显著,也进一步坚定了仪陇全力打造好“德乡”文化旅游品牌的信心。仪陇县县长郭宗海表示,我们把入选首批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名单当作新的开始,仪陇将依托核心景区,辐射带动休闲度假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围绕全面培育红色旅游、特色小镇、乡风体验、健康医养等新的业态,朝着真正意义上的全域旅游发展目标扎实迈进。


  仪陇山水美自然,红色文化接力传;“德乡”今朝正奋进,待到明天庆“百年”。以此告慰朱老总和张思德同志英灵。(钱鹏飞 夏兴俭)


  转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