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画了一个“圈” 圈下全球70%iPad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3-24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直面全球产业格局最具竞争力的名片之一,成都今年如何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3月23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2019年,成都电子信息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00亿,同比增长14.07%,位居全国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位。


  在此基础上,今年成都将通过以“新基建”为支撑,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为两个综合核心承载区域,以成都科学城、成都芯谷(双流)和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三个重要功能支撑极,与其他产业功能区实现功能区协同发展等系列举措,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全国前五


  成都电子信息规上企业营收位居全国前列


  去年成都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产值2478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国总产量约9.3%,排名全国前五,中西部第一。聚集富士康、戴尔、联想等国际知名企业10余家,全球70%的iPad平板电脑和近20%的笔记本电脑产自成都。


  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电子信息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00亿,同比增长14.07%,位居全国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位。与此同时,成都成功获批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基地等,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成都市发改委也详细公布了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内,六个细分领域的次级产业生态现状。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现状显示,去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约1000亿,同比增长19.5%,位居全国第五。其中,IC设计销售收入70.4亿元,排名全国第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7家,全国排名第六;聚集上下游企业150余家,初步形成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新型显示产业方面,去年成都新型显示产业产值350亿元,同比增长40%,产能居全国第四。在AMOLED柔性显示等细分领域占据全球行业领先,京东方B7工厂是全国首条、世界第二条柔性显示生产线。


  智能终端产业方面,去年成都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产值2478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国总产量约9.3%,排名全国前五,中西部第一。聚集富士康、戴尔、联想等国际知名企业10余家,全球70%的iPad平板电脑和近20%的笔记本电脑产自成都。


  软件产业方面,去年成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520.2亿元,同比增长15.5%,占全国的4.9%,列全国第七位。在网络信息安全、游戏研发等细分领域具备一定竞争优势。


  此外,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去年成都人工智能企业营收达120亿元,企业300余家,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七。信息网络产业方面,去年成都信息网络产业规模达850亿元,是5G首批试点城市,通信产业发展潜力位居全国第五,电信运营商总体运营规模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初步形成5G网络与设备、5G云平台、5G+无人机、5G+大视频、5G+新医学等产业特色。


  两个区域


  推动成德眉资区域合作


  实现更大范围产业协同


  今年成都将以“新基建”为支撑,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为两个综合核心承载区域。


  重大项目密集落地,行业巨头纷至沓来,背后靠什么支撑?在成都,做强产业生态圈的路径已经明晰。


  产业链是产业生态圈构建完善的核心基础,今年成都将构建更为强健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头部企业聚点成链,将依托产业龙头强化本地配套,强化产业链加速形成;围绕关键环节聚链成片,则需抢占价值链高端,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生态是产业生态圈能级跃升的关键所在,今年成都将以产业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应用场景为带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如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以产业细分方向为引领,以产业社区为空间单元,实现由项目招引为主的点状聚集向平台培育为主的圈层融合转变。


  空间布局是产业生态圈落地实施的重要依托,今年成都还将致力提升区域整体产业协同水平。具体工作中,将推进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为两个综合核心承载区域,以成都科学城、成都芯谷(双流)和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三个重要功能支撑极,与其他产业功能区实现功能区协同发展。


  此外,成都还将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机遇,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建设拓展更大空间。具体将推动川大、电子科大等高校和京东方、华为等重点企业的平台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与德阳合作工业云、电子元器件等项目,与资阳开展临空型产业合作,与眉山开展新型显示产业合作,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白茹)


  转自:成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