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博物馆—世界珍稀昆虫标本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19





  “虫·逢——世界珍稀昆虫标本展”是山东博物馆2021年新春到来之际推出的首个原创展览,在1000平的空间内展示了来自世界5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件珍稀昆虫标本。展览以昆虫的分类为脉络,以一个个串联起来的互动项目为辅线,通过多种陈列手段呈现出纷繁多样的自然世界。充分发掘昆虫相关科学知识,借助图板、视频、模型、景观等手段,再现昆虫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特征,以科学的展览理念和先进的展示手段,讲好标本背后的故事。发挥博物馆教育活动优势,凸显以“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为理念的宣教活动,将展览变成一次体验活动、一堂有趣的生物课、一次与生命的碰撞。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740.jpg

蝴蝶全息影像 新华网发(侯新建 摄)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751.jpg

光明女神闪蝶(秘鲁国蝶)(侯新建 摄)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757.jpg

君主斑蝶(美国国蝶)新华网发(侯新建 摄)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809.jpg

翠叶红颈凤蝶(马来西亚国蝶)新华网发(侯新建 摄)


  展览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概述了昆虫的起源与进化,通过化石和琥珀标本,展示了昆虫在地球上的演化历史。昆虫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经历了地球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灾难,许多古老的生物类群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淘汰,然而昆虫却在生存竞争中生生不息、繁衍至今,它们在地球上至少已经存在了4亿年。原始昆虫身体的形态从小到大并没有多少改变,从卵孵化后的幼虫期到成虫期,只是身体的节数一节节增加,同时性发育逐步完善成熟,没有明显的翅膀,腹足尚未完全退化,生命发育变化均属于不完全变态。从古生代泥盆纪起,昆虫从水里登上陆地,为了适应新生活,它们的身体构造不断改变,逐渐成为现在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拥有3对足2对翅的样子。大约在古生代的石炭纪初期或泥盆纪末期,昆虫演化速度加快,出现了有翅昆虫,古翅昆虫翅膀很长,而且无法折叠。石炭纪晚期,翅膀能折叠的新翅昆虫很快出现,它们的体形小巧玲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在进化过程中,昆虫随着地质变迁、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习性也由简单趋于复杂,这些变化通过偶然的地质作用以化石和琥珀的形式得以保存,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生命的历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848.jpg

鞘翅目展区(侯新建 摄)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855.jpg

金闪宝石金龟(侯新建 摄)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900.jpg

生态景观(侯新建 摄)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909.jpg

华艳色蟌(侯新建 摄)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915.jpg

印度尼西亚螳螂(左) 马来西亚螳螂(右)(侯新建 摄)


  第二单元介绍了昆虫的分类。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已发现100多万种,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比所有其他动物种类加起来都多。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虫通常有2对翅和6条腿,翅和足都位于胸部,触角长在头上,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进一步集合成3个体段。昆虫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展览甄选了有代表性的11个目的标本,其中以鞘翅目和鳞翅目标本数量最多、体系最完整。鞘翅目是昆虫纲中乃至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一大目,共4亚目(原鞘亚目、菌食亚目、肉食亚目、多食亚目)30多万种。这个类群的前翅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展览选取了臂金龟科、花金龟科、天牛科、犀金龟科等13个科的代表品种,并根据昆虫的习性设计了“屎壳郎滚粪球”“角斗中的甲虫”“日出性类群”等多个生态景观,反映了这些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所展出9个科的鳞翅目昆虫是这次展览的亮点,这些蝶类、蛾类以其艳丽的色彩、硕大的身躯、珍稀的品种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924.jpg

最大的甲虫-泰坦甲虫(侯新建 摄)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932.jpg

最会伪装的昆虫-叶䗛(侯新建 摄)

微信图片_20210319193945.jpg

最大的蛾类——乌桕大蚕蛾(侯新建 摄)


  这个展览不仅是个标本科普展,还是个“好玩”的艺术展。展览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紧贴流行文化,做到既好看又好玩。序厅设置了名为“昆虫之眼”的艺术装置,用八面镜不断的反射模拟观察万花筒的场景,好像通过昆虫的复眼去观察大自然。


  如何通过展览向社会表达它的展览理念,如何让观众在观展之后对“生命”的理念有所感悟,是“虫·逢”这个展览在策展过程中的一次尝试。展厅的中心区域设计了一棵高达5米的生命之树,几何形的树冠在天花板上不断生长,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的世界。生命之树的树冠之下设置了鸣虫区域,甄选了自然界里多种里善于鸣唱的昆虫声音,观众可以辨别不同鸣虫的声音、了解鸣虫不同的发声机制。树下的展台模拟了蚂蚁的巢穴,通过展台上的展板和视频讲述了雨林底层蚂蚁社会的分工合作、捕食、战争的故事。生命之树一侧复原了热带雨林的溪谷环境,云南的箭环蝶大军依附在树干上,溪谷中用全息影像的方式展现了上下翻飞的闪蝶。通过展陈的手段营造了雨林生态系统去展示人与自然、自然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向观众所传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理念,让观众去关注和保护我们身边的小精灵以及它们所栖身的世界。


  除此之外,展览还设有标本操作区、VR体验区、拍照打卡区,将艺术的元素融入到科普知识当中,让观众在观察和动手过程中了解身边的昆虫世界,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传达给观展的朋友。朱赢椿说 “这个世界最不怕虫子的是孩子,最怕虫子的是大人”。让孩子去触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昆虫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为此,展览设计了丰富的科普活动,能让大朋友回味儿时蝉鸣的夏天,也能让小朋友近距离与昆虫接触,体会生物多样性的神奇。“认识蝴蝶”“标本制作”等有趣好玩的课程,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孩子们对未知的探索,对大自然的热爱。(张露胜 殷杰琼)


纠错热线:0531-83122110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