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热企备足“粮” 今冬供暖有保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11-01





距离供暖季还有半个月左右,目前济南各大热企正在全力备战供暖。10月29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赶赴华能黄台电厂探访,这里除了供热,日常还要承担城市供电任务。为了确保市民温暖过冬、可靠用电,该厂正抓紧时间储备煤炭,确保在11月15日供暖季之前达到20天以上的煤炭储备,同时通过开源节流,多方筹措资金。




10月29日下午3点多,在黄台电厂9号、10号集控室,路鑫紧紧盯着面前四台电脑的显示屏,虽然还没有正式供暖,但在前期准备的这个阶段,各项参数是否正常其实更为重要。

虽然集控室还有其他的同事跟他一起盯参数,但作为黄台电厂运行部的值长,路鑫还肩负着对内对外协调的任务。“如果参数出现异常,那我就负责综合调度。”他说,对内只要发现各个机组运行方面出现了异常,都会统一汇报到他这里,再由他具体安排处理方法。对外的话,也要根据热力公司提供的温度反馈进行机组和换热站各项参数的调整,以保证居民家中的入户温度达标。

从10月29日下午3点到3点半半小时的时间里,路鑫手边的电话就没停过。这种忙碌状态,其实从10月上旬就开始了。“每天都要不停地接打电话,要对各个机组和换热站的情况都非常了解。”路鑫称,从早晨8点多在集控室坐下到下午下班,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自己平均每天都要接打至少200个电话。

目前,黄台电厂的9号和10号机组正常运行,7号和8号机组正处于检修阶段。在检修现场,记者看到由五人组成的检修小队正在对机组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测,在7号、8号机组的集控室,负责监测数据的工作人员也已经基本到位,一侧的参数大屏目前也正在进行升级。

另一位运行部值长葛明明告诉记者,7号和8号机组目前的开机时间也已经基本确定。“我们的7号机组预计在11月7日开机,8号机组的开机时间不晚于11月15日。”葛明明称。

据介绍,目前,黄台电厂的供暖工作各个环节都已准备就绪。


目前煤炭备足15天用量

本月15日前储够20天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火电企业来说,想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要储备足够的煤炭。当前,国内煤炭供应形势紧张,多地开启抢煤大战,而黄台电厂也早早地派人前往陕西榆林等多地采购煤炭,确保厂区煤炭储备。

黄台电厂副总经理付宁10月29日下午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目前黄台电厂的煤炭储备已经到了15天的量,也就是说在满负荷运行的状态下能供应15天。“我们的要求是到10月底煤炭库存达到15天以上,到供热季也就是11月15日之前,要达到20天以上。”

”煤炭供应紧张也改变了买卖双方的供求关系,以前买煤都是次月结账,供货商把煤炭发来后,办理好结算,把发票开出来,最后买方支付相应的煤款。但现在煤炭供应紧张,大家为了争取到尽量多的煤炭,都采用预付款模式。“这样一来压力就很大了。”付宁说,去年10月的煤炭价格是700多元一吨,而现在的煤炭价格高达2300元一吨,同比上涨了1585块钱,相当于去年的三倍。

“从资金上来讲,首先要保证购买煤炭资金充足,不能因为资金问题影响煤炭供应。”按当前煤价粗算下来,四季度电厂需要支付十几亿元的煤款。如何筹措这笔数量巨大的款项,是他们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 


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款

全力保供电保供暖

10月29日,电厂接到了一家银行的电话,并顺利签订了授信,解决了一笔不小的银行贷款,这让付宁连日来一直揪着的心宽慰了不少。

他告诉记者,在这个节骨眼上,每一笔大额资金的收支都牵动着他们的心。“最近压力太大了,虽然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资金方面给予我们很大帮助,但是保证资金供应稳定仍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付宁说,为了节约费用,每一笔钱都要精打细算,什么时间让银行放款,什么时间把钱付出去都要考虑好,尽量地减少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

为了保障资金供应,黄台电厂除了银行贷款,目前也正积极呼吁相关部门给予企业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渡过当前难关。同时加大内部挖潜力度,节省每一克煤、每一度厂用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节约每一项费用,比如生产上大家都在积极修旧利废,损坏的阀门等通过修复或整合再重新使用,这样会节省一部分费用,如此积少成多,节省的费用也是可观的。

作为火电企业,黄台电厂的主营业务收入就是电费和热费两部分。不过,电费、热费的收取进度滞后于煤款支付。在主要业务支付中煤炭付款是最大的,尤其是今年,煤炭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很大比例,收入是固定的,而支出却因煤炭价格上涨而持续增加。为了获得购置煤炭的资金,今年7月,黄台电厂就开始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来保证煤款支付的接续性、稳定性,来保证实时的“输血”。

“我们现在可以说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不遗余力筹措资金确保煤炭储备和供应,确保居民的供暖和供电。”付宁表示。



  转自:齐鲁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