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券、打折、补贴……昆山出台八大举措稳岗留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20





  昨天(1月19日),江苏昆山发布《关于春节期间支持企业稳岗促产的若干措施》,涵盖稳岗留工、稳增促产、用工调剂、商贸保供、人文关怀和优化服务等方面,稳岗促产,暖心留人。


  为支持企业稳岗、用工,《措施》要求,支持订单较多、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制定外地员工春节错避峰放假和调休计划,对稳岗留工成效明显地重点企业,根据留昆留岗员工比例和规模给予奖励。鼓励暂时用工富余的企业与阶段性缺工的企业开展用工余缺调剂,按调剂职工人数给予职工输出企业每人每天100元的职工余缺调剂奖励。


  为支持企业稳增促产,《措施》提出,对具有一定规模、春节期间生产用工稳定、为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贡献较大的企业,根据产值规模和增幅给予奖励。对春节期间稳岗留工表现突出的施工企业,以及对满足外地留昆人员生活需要,连续经营、贡献较大的农批(农贸)市场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给予奖励。


  为支持春节期间企业留昆山人员购物消费、乐享春节,《措施》明确,面向外地留昆人员发放共计1500万元新春消费券,发动商超综合体让利促销。并为留昆的非昆山籍工会会员,开展线上抽奖活动,中奖者可领取新春好礼。春节期间及元宵节当天,游览周庄古镇及亭林园分别享受两折、五折优惠。


  当前疫情防控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昆山出台八大举措,旨在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同时,自2020年8月以来,昆山企业接单水平持续增强,订单数呈现逐月上升态势,用工需求不断增长。鼓励外地员工春节留昆过年,能有效促进有订单、有需求、有岗位的各类企业实现满产超产,维护好企业生产有序,保持好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附:关于春节期间支持企业稳岗促产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冬春季疫情防控形势,全力做好春节期间(2021年2月11日至2月17日)企业稳岗促产工作,制定以下措施:


  一、支持企业稳岗留工。鼓励企业出台激励措施,引导外地员工留昆过年。支持订单较多、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制定外地员工春节错避峰放假和调休计划,应留尽留。对稳岗留工成效明显的重点企业,根据留昆留岗员工比例和规模给予奖励。


  二、支持企业稳增促产。对具有一定规模、春节期间生产用工稳定、为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贡献较大的企业,根据产值规模和增幅给予奖励。


  三、支持企业用工调剂。发挥人力资源协会、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新联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暂时用工富余的企业与阶段性缺工的企业开展用工余缺调剂,按调剂职工人数给予职工输出企业每人每天100元的职工余缺调剂奖励。


  四、支持施工企业加快工程进度。鼓励建设任务重、工期紧的市级重点实事工程施工企业制定外地员工春节错避峰放假和调休计划,对春节期间稳岗留工表现突出的施工企业给予奖励。


  五、支持商贸企业持续经营。鼓励企业春节期间正常营业,对满足外地留昆人员生活需要,连续经营、贡献较大的农批(农贸)市场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给予奖励。


  六、支持企业留昆人员购物消费。在疫情防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的情况下,面向外地留昆人员发放共计1500万元新春消费券,用于2021年2月9日(腊月二十八)至2月26日(正月十五)在全市住宿餐饮、商场超市、旅游景点等指定商户内使用。开展年货购活动,发动商超综合体让利促销,对留昆人员给予优惠。


  七、支持企业留昆人员乐享春节。在疫情防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免费开放全市主要公共文体场馆,开展喜马拉雅昆曲云拜年、云展演等系列有奖文化体验活动。春节期间及元宵节当天,游览周庄古镇及亭林园分别享受两折、五折优惠。为留昆的非昆山籍工会会员,开展线上抽奖活动,中奖者可领取新春好礼。


  八、支持企业纾困解难。深入开展“1311”分级挂钩服务、招商护商政府专员“215”行动等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加强对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的调研走访,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用工、用能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难题,保障企业生产生活秩序稳定、重大项目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支持职工通过协商及时化解劳资纠纷,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各区镇、各部门要通过公开信、倡议书、提示函等多种形式倡导外地员工、特别是中高风险地区员工留昆过年。企业要按照减少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加强个人防护等原则,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针对返乡过年人员,特别是有中高风险地区行动轨迹的,节后返昆时,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集中隔离和核酸检测,承担相应费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