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小面团塑出幸福花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7-30





LOCAL202007300736000372320532653.jpg

岚县面塑一条街工坊内,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宇巍苏航摄


  岚河碧波荡漾,北边的裕丰湿地公园绿树成荫,花草艳丽。坐落在河南岸的易居苑小区临街商铺,块块崭新的面塑坊店牌,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整齐排列的16家店内,形态各异、色彩夺目的面塑作品让人目不暇接。


  7月16日,岚县面塑一条街的启动运营,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全新活力,一个小面团托起了很多贫困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非遗助力脱贫攻坚


  易居苑小区是岚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高楼林立,设计现代,环境优美,其环境不亚于商业开发的高档小区,这令来自各乡镇的扶贫搬迁户住得都有些不适应。“坐电梯上下楼,刚开始还有点害怕。”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环紧扣,缺一项都不行。离开土地做什么?岚县利用手里的宝贵资源——岚县面塑,发展扶贫产业。


  2014年,岚县面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将其列入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工种,打造市级劳务品牌。近年来,岚县下拨专项经费,设立特殊人才奖励基金,对年轻手艺人进行定期培训。先后培训面塑传承人200余人,100余户家庭增收。


  在挖掘中保护、传承中提升、推广中壮大,目前,全县有县级以上面塑传承人37人,面塑技师1280人,面塑制作人10300人。面塑产业已成当地部分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岚县面塑文化挖掘传承与群众学技增收紧密结合,利用小区临街商铺,为贫困群众搭建家门口学技能的平台。”岚县县委书记高奇英介绍,易居苑临街16间上下二层商铺,免租金吸引面塑合作社入驻,统一以非遗传承人命名的面塑工坊,迅速形成制作加工、展示展销、文旅体验的岚县面塑集散地。


  7月16日,王冬梅面塑工坊,3位搬迁户正学习捏面猪,王冬梅将一个小面团揉揉搓搓、捏捏剪剪,几分钟后,一只憨呆可爱的小猪便出现在手中。“小区为我们减免物业费、暖气费,生活成本低。但老伴因脑梗养病,日子还是过得紧巴。这不,指望着学会技术挣钱呢!”建档立卡户、66岁的王秀莲边学边聊。


  “实践培训50人,技艺培训10人,传承培训52人。”王冬梅指着墙上挂着的学技带徒联系卡,信心满满地表示,政府免费提供门店,咱一定得完成政府交给的培训任务。


  据测算,16个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预计每年培训面塑技师600人次,可带动搬迁群众500余人就业。


  “建设面塑一条街、一个面塑文化交流中心和一个面塑主题公园,力争3到5年间,打造全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非遗传承发展示范区、文化旅游体验区、特色产业创新带动区为一体的岚县面塑国际品牌。”高奇英表示。


  面团里的文化密码


  岚县面塑历史久远,据文物部门考古发现,岚县东河元代古墓东墙绘有仕女手托面花的壁画,至今有千年历史。乾隆版《岚县县志》有“岚县冬长,人喜蒸花”的记载。


  经千百年演变,岚县面塑形成点饰祈福、简饰美食、修饰展示三大流派的手工作品。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县城内的岚城北街会举行隆重的面塑供会,长长的200米供台,各家各户拿出制作精美的面塑作品参展,场面蔚为壮观。


  2007年始,岚县政府借助面塑供会连续举办13届面塑文化艺术节,对其进行宣传推广,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岚县面塑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成特色经济产业,成为当地一种新的文化符号。


  对于一个不产小麦的地方,能有悠久的面塑文化,实在让人费解。在当地人讲起面塑代表作“爬孩孩”的风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交通不便、缺吃少穿的时代,白面算是岚县人的奢侈品。当地有个风俗习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婆婆要给新过门的儿媳送“爬孩孩”(童男童女形状的面塑),寓意是求子求女,而现实意义是备用干粮充饥,因此“爬孩孩”的大小尤为重要。做得大些,新媳妇喜笑颜开,外人看来这家日子过得殷实。做得小了,不仅新人会面生不悦,婆家也会被邻居笑话。


  “爬孩孩”风俗一直保留至今,但实际作用已大有不同,当初的干粮充饥已演变为纯粹图喜庆的手工艺术。


  面塑文化跟节气时令与当地风俗息息相关,从花馍、寿桃、爬孩孩、罗汉、十二生肖等传统面塑,到新颖独特的文创作品,其寓意在不断提升,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面塑传承人都是从小耳濡目染,跟前辈们学会了这一手艺,但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有创意的文创作品较少,竞争力较弱。


  “我们正与清华美院、美术协会等文化机构对接,计划召开一次全国性的面塑文化交流会,让岚县面塑的文化内涵得到升华,真正做成岚县文旅产业的支柱品牌。”岚县县长乔云透露。


  特色面塑受欢迎


  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就越是世界的。


  岚县通过13届面塑文化艺术节,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观赏品鉴,并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参加“一带一路”文化展销会、国际非遗博览会等,面塑成为岚县的一张新名片。


  在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非遗传承人刘四连的参展面塑作品“龙凤呈祥”,因“把白面卖到了黄金的价”而广受关注。


  其实这样的事在岚县不是个例。王冬梅笑嘻嘻地说:“我的一件作品被一位瑞士游客以万元价格买走收藏。”


  在梁春英面塑工坊,传承人梁春英长子、90后的张鹏飞热情地向大家讲解面塑制作。之前他在新疆铁路段打工,去年回乡和母亲一起做面塑。“去年我家卖面塑作品纯收入20多万元,最近给我买了120平方米的结婚新房。”张鹏飞开心地说。


  据了解,梁春英从事面塑制作20多年,膝下两男一女,女儿张鹏丽心灵手巧,从小就对面塑文化情有独钟,如今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工艺美术专业。


  “美术和面塑文化一脉相通,面塑作品需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和大众审美。”站在母亲身旁的张鹏丽说。大一期间,她曾经尝试开发制作面塑文创作品的钥匙吊链,在网上销售被抢购一空。


  85年出生的刘丽丽是省级面塑传承人袁建花的女儿,2018年被评为省“三晋英才”,母女两人经常合作,开发新颖独特、时代感强的面塑产品。


  疫情期间,刘丽丽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居家防疫网上学技”微课堂,手把手教网友学习面塑制作,并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一大批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面塑作品。


  当天的岚县面塑街启动仪式上,刘丽丽身着传统服饰,在手机屏幕前直播,向广大网友推介岚县面塑。精心打扮一番的张鹏丽也进入直播间和网友互动,一件件精彩绝伦的面塑作品,在两位女士的推荐下,显得更加耀眼。


  短评


  保证贫困不反弹,长期摆脱贫困,发展扶贫产业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存量文化转型为增量经济。面塑是岚县的历史存在,已有的文化存量,岚县将非遗文化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促进,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通过挖掘非遗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搭上经济列车,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尤其是政府舍弃17家商铺租金利益,选择打造岚县面塑一条街,更彰显决策者前瞻性眼光和超常的魄力。


  岚县连续13届面塑文化艺术节和4届“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让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平原县城声名鹊起,由此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日渐显现。


  岚县面塑街的启动,意味着非遗文化向经济产业转化,塑造继岚县土豆的又一特色品牌。既为文旅产业集群发展埋下伏笔,又能给当地群众提供一个学习技能、增产增收的平台。(记者 燕中兴)



  转自:山西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村里来了服务队 ——记枣庄市乡村振兴服务二队 村里来了服务队 ——记枣庄市乡村振兴服务二队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