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甲子的回顾 ——记枣庄市岩马水库管理处原主任李士友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0-15





  李士友,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对于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山东省枣庄市岩马水库周边的人们来说,却是家喻户晓——就是他,从水库建设时的青年突击队员,直到在岩马水库管理岗位上退休,建设、守护水库40多年。如今虽已退休多年,但水库仍是他一辈子的牵挂。今年,正值岩马水库建成60周年,9月11日,记者专程来到滕州市采访了已经81岁高龄的老主任李士友。


1.png


  李士友,原枣庄市岩马水库管理处主任。1958年参加了水库建设,建成后留在了岩马水库从事管理工作,历任岩马水库技术员、办公室主任,管理处副主任、主任(副县级),直至1999年10月退休。


  年过八旬不自知,尚思为国守库时。已至耄耋之年的他,记忆力已有些衰退,回忆时断时续。当和他聊起岩马水库时,记者明显感觉到老人异常激动,略显浑浊的双眼立刻变的炯炯有神。


2.png


  他回忆说,岩马水库是截留城河和九曲河两条河流而建成的水库。1958年打水库前,那时的城河就是一条灾难河,每逢夏季天降大雨,给沿河两岸人民带来无法形容的灾难。“青山高,城河长,天下大雨溢河床,既冲田,又毁粮,冲鸡冲鸭冲牛羊,过河的人儿把命丧”。老人边讲边向记者哼唱起当时的民谣。


  为根治水患,当年的滕县县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決定修建岩马水库,拦蓄城河,彻底根治水患。


3.png


  1958—1960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一是生产工具落后,没有大型施工机械,二生活条件艰苦,粮油、蔬菜和副食品极度缺乏,以粗粮和咸菜为主,有时还定量控制。就是在那种艰难的情况下,滕县县委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调集冯卯、东郭、桑村、山亭、木石、杨庄等10个公社的近4万名社员,于1958年10月16日开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水库运动。数万民众,?锨飞扬,肩挑手抬,昼夜施工,筑起长度近3000m的拦河大坝。


  老人还清晰记得,1958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冷,天空飘着雪花,民工们仍然照常昼夜施工。雪花落到民工赤裸的后背上,随即融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60年5月31日,岩马水库大坝合龙,工程胜利竣工。


4.png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会选择从事水利工作时,李士友显得特别自豪和骄傲。他说,岩马水库刚建成的时候,组织上在各个公社建水库有功劳的人中,留下了30多人管理岩马水库。后来,由于条件艰苦、生活困难等种种原因,很多人选择了离开,最后只有我和其他五、六个人坚持留了下来。而且,这一干就是40多年直到退休。


  那时候,单位条件非常艰苦,上级补贴的经费较少,最困难的时候连工资都没有保障,只能依靠灌区放水时收取一些水费来维持单位的运转,办公、生活等各方面条件和现在比相差甚远。


  岩马水库是枣庄市最大水库,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和养殖等综合效益。同时,还保护着下游山亭区、滕州市、微山县13个乡镇、294个自然村、56万人、32万亩耕地,承担着滕州城区、京沪铁路、京沪高铁、G3高速、104国道、湖东煤田的防洪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png


  水库建成后,守护水库的重任就落到了李士友他们一班人身上。他们时刻守护着大坝安全,经常巡逻在水库周围,不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李士友讲到这里,还习惯性地摸摸头发,说年轻时总是满头的尘土,到睡觉时总觉着牙缝里都是泥沙。说到这里,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个至今都记忆犹新的惊险故事:


  那是1974年的一天深夜,已经上床休息他,突然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来人向他说大坝方向有“哗哗”响的流水声,他敏锐地感觉到可能是坝体出了问题。李世友顿时困意全无,急忙披上大衣,喊上两名工程人员到坝上查看。当时,李士友走在了最前面,走着走着大坝就发生了坝坡坍塌。李士友回忆说,当时由于走的比较快,幸亏后面的两个同事及时拉住了他,如果再往前走半步,就会被涌上来的大浪冲入水库。尽管年事已高记忆力严重下降,但是这件事却让他刻骨铭心,一辈子都不能忘记——当时真是太危险了。险情发生后,李士友他们第一时间向上级做了汇报,及时调动部队和老百姓进行抢险。当时,人人扛着石头往塌方处填充,不分白天黑夜,干了半个月,才把大坝修好。


  就这样,从青葱少年到满头白发,从普通青工到管理处主任,李士友在岩马水库一干就是40多年。他用一颗为国为民守库的恒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守护着岩马水库岁岁安澜,守护着库区百姓安居乐业。


1.jpg


  抚今思昔,继往开来。李士友激动地说,岩马水库建成60年了,谢谢你们还想着我这名水库“老兵”。他表示,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一定会长久地关注关心着岩马水库的建设发展,并衷心祝愿岩马水库风景越来越秀美,库区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