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陷“假货风波” 监管真的“无计可施”吗?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1-21





  近日,刚刚升级完毕的微信小程序陷入“假货风波”。
 
  有媒体报道称,在微信小程序里输入“高仿”、“精仿”等关键词,会弹出一系列售卖高仿手表、箱包等的线上店铺。微信方面回应称,已永久下架875个此类小程序。
 
  记者尝试在小程序中搜索“名表”一词,获得了百余个店铺的信息,记者与其中一个名为“博雅名表”的店铺取得了联系。卖家向记者推荐了一款瑞士表,价格为1300元,而该款瑞士表的正品售价在4万至10万元之间。
 
  当记者询问“有无实体店”时,卖家反问道:“灰色产业怎么会有实体店?”
 
  18日,微信方面在回应新华社记者的询问中称,确实存在此类小程序,截至目前,平台已永久下架875个“假货、高仿类”的小程序,并在注册和审核通道进行了限制,接下来还会持续清理此类问题。
 
  一名受访店主说:“微信是微商的聚居地,售假广告可以通过公众号、朋友圈传播、引流,与微信直接相连的小程序自然会被利用。”
 
  记者在店主的介绍下尝试体验了小程序中假货、仿货的交易流程:首先,买主在小程序上通过关键词查询到相关商品的信息;然后,通过微信在线报价;最后,选择交易和结算方式完成交易。
 
  对于假货,微信平台对此“无计可施”吗?微信方面回应称,此类“假货、高仿”小程序帐号存在与平台对抗的情况,“我们不希望小程序被恶意利用。”
 
  记者发现,清理之后,用“高仿”“精仿”等关键词已检索不到相关小程序,但仍能找到一些比较隐蔽的卖家信息,如“手表仿表”“瑞士名表”等。
 
  正如微信所说,小程序的很多功能“用完即走”,无需下载和安装,使用非常便捷。但业内人士指出,因具有私密性、匿名性,通过小程序、朋友圈等销售假冒产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这增加了监管和治理的难度。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应承担起相应的信息识别、筛选及修正功能。目前微信小程序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不加强规范管理,可能会为网络售假提供新的土壤和空间。
 
  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副所长孙文杰说,网络交易媒介逐步发展,虚拟网络市场平台的交易风险、权责认定和分配等问题尚不明晰,需要加强相关立法并加大惩治力度。但作为第三方平台,微信应该担负起监管的职责。他建议通过实名制登记或者商品信息备案等方式,“对通过微信朋友圈、小程序、公众号等进行交易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并实时更新这些行为主体的备案信息,有利于完善监管秩序。”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而制假售假行为明显违反了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第三方平台应当担负起监管的责任。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梁波建议,各地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快转变传统管理思维,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治理模式,提升监管水平。例如,通过设立专门网络交易监管部门、监管部门与平台企业的联席会议机制等,实现线上线下监管互通,从而建立起从源头、中介到消费者终端的全流程市场监管。
 
  微信方面称,平台已提供了电子化侵权投诉渠道,用户或企业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微信客户端入口进行投诉。同时,微信品牌维权平台以用户举报的售假信息与具有鉴假能力的品牌方对接的形式,对“假货”问题进行打击。目前共接入国内外知名品牌方130多家,覆盖品牌超过400个,合计处理违规帐号超过6万个。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总编辣报:贾跃亭真会回国还债吗? 总编辣报:贾跃亭真会回国还债吗?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