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出门不带“身份证” 小心被拉进“黑名单”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4-02





  2019年的第一大热词,是“垃圾分类”。随着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倒逼机制追溯源头  垃圾“小主”莫要羞红了脸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的李阿姨(化名)每天坚持将垃圾分类之后,再投放在相应的垃圾箱内,在小区志愿者的引导下,李阿姨将小区分发给每家每户的二维码贴在自家的垃圾袋上,再扫垃圾箱上的二维码将垃圾投入垃圾箱里,志愿者再协助小区物业将分类好的垃圾再次检查投递给环卫,这是第一道检查,环卫运输时城管会不定时抽验分类运输情况,不合格的垃圾可进行罚款,问题垃圾也会退还给物业,倒逼物业公司加强管理,通过倒逼闭环机制促使物业管理垃圾分类。
 
  李阿姨告诉记者:“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了再到现在成为‘先锋’,现在小区的居民都觉得这是一种新时尚,是高素质的体现。”还有小区居民反映,如果垃圾“回流”,追溯到垃圾的主人,多少会觉得“难为情,没面子”,还会成为居委会的重点“关照”对象,下一次的垃圾投放多少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激励与监督双管齐下 上海垃圾分类动真格
 
  作为全市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镇,大场镇全镇实有人口约40万,社区规模庞大,拥有150多个住宅小区、84个居委会,相对应的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也处于高位水平。
 
  为此,大场镇在去年以泓汇地标、铂金华府小区为试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今年扩大范围,在镇域内选定9个小区(泓汇地标、观澜泓郡、铂金华府、丰宝苑、乾皓苑、乾溪三村、复星花园、智华苑、华欣苑)全面试点推进。9个试点小区类型各异,既有商品房小区、动迁房小区,又有老旧小区,还有农民集中居住区,其中泓汇地标、铂金华府小区侧重实行智能化垃圾分类,其余7个小区开展传统垃圾分类,涉及总户数10068户。
 
  那么,传统垃圾分类如何推进?如何对接7月1日开始实施的条例?源头分类减量的效果如何体现?垃圾分类效果如何由点及面实现可复制?人民网记者带您看看大场镇都默默做了些啥?
 
  给垃圾做“身份证”——从以前的互联网到之后的物联网,“扫一扫”建立了新的联接。大场镇利用二维码,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数据库,做到每户一个独立的二维码,分干湿两种颜色,贴在干湿垃圾袋上。再利用特别打造的大场镇专属APP扫码即可追溯每袋垃圾的来源。这下好了,垃圾出门也得带上“身份证”。
 
  建立“大场e社区”管理平台——在原先泓汇地标小区智能垃圾分类管理的平台基础上,建设整个大场社区的智慧管理平台,不仅包括垃圾分类的追溯、管理、积分等,还包含了社区智能安防、志愿者管理等一系列功能。
 
  智能安防监控助力取证——利用小区原有的监控系统,在智能安防建设中,兼顾或补足垃圾桶点位的监控,为下阶段乱扔垃圾、高空抛物等行为的执法取证打下基础。
 
  实现定点定时投放——规定早7点-9点,晚6点-8点作为定时投放时间段,每个垃圾分类点位有志愿者值守,引导居民垃圾袋二维码按要求粘贴和投放,对未粘贴二维码的居民通过手写住址并粘贴投放,同时记录在案,列入下阶段重点监管的对象。
 
  为鼓励定点定时投放,在管理平台积分制度中,设定了非规定时间段投放不予积分的规则。同时设定了对于第一次湿垃圾投放给予高分奖励,鼓励居民减少垃圾投放次数。
 
  引入“小黄狗”补位——对于垃圾分类中的一个大类“可回收垃圾”,通过引入第三方回收机构“小黄狗”进行专业回收处置。“小黄狗”实时发放“环保金”的方式,让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镇办公室副主任李婷坦言,垃圾分类实施办法的铺开也会碰到一些阻碍,“一些动迁房居住的租客较多,流动性也比较大,不利于人员管理,在今后引进“互联网+”概念的大数据分析方面,人口流动性也是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现在多数年轻人都是早出晚归,对于实现垃圾的定点定时投放确实有一些难度。”
 
  下阶段,宝山区大场镇将积极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追溯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并分期分批逐步推进,7月1日起在全镇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努力创建“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镇”。
 
  当然,社区街道的垃圾分类仅仅是”通关打怪“的第一步,随着垃圾分类逐渐成为新时尚的代名词,商业楼宇的各大办公室的脚边桶也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龚莎)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