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整治变相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张 烁    时间:2021-09-30





  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其中一环,还应从整体上加强统筹、久久为功

  教育是民生之基。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各地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培训机构打着“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旗号逃避监管,违规开展业务。这类现象,值得关注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变异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很多是换汤不换药的“超纲抢跑”,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双减”工作成效。前不久,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行为“红线”。接连出台、务实有力的举措,进一步强化了治理、完善了制度,压缩了变相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推动“双减”政策更好落地见效。

  整治变相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需要织密监管之网。与常规培训机构相比,一些违规培训活动更加复杂、隐蔽:有的是个体行为,有的是机构行为;有的是上门培训,有的是租房培训;有的是线下培训,有的是线上培训;有的是学科培训,有的是素质培训。精准治理和有效管控变相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应当划清合规与违规的界线,让培训行为主体、学生、家长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为。比如,“超前超纲”的边界如何划分,学科类培训与非学科类培训如何判别,哪些人不能当家教,等等。此外,还需健全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有效防范可能存在的执法不精准、不专业等风险,完善“巡查发现、归口受理、分派协调、违法查处”等各环节相互衔接的监管系统。

  除了严管,也要疏导。据报道,在查处违规行为时,有的家长正是违规培训的组织者,甚至为培训机构“打掩护”。究其原因,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有提高分数、名次的现实需求。如果孩子在学校就能做到“吃饱吃好”,就没有必要向外寻求“加餐”。正因此,“双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决做到应教尽教、应教必教,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才能进一步疏导校外培训需求,铲除变相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生存的土壤。目前,一些地方采取教师轮岗等措施推进教育均衡,正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积极探索。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其中一环,还应从整体上加强统筹、久久为功。从根本上落实“双减”,必须在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同样发力,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考改革、畅通职业教育,让不同类型学生都能有出彩未来,更好构建起健康、理性、和谐的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