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言VOL4:无高考不青春!凭什么高考“虐”中国学生四十年?


来源:腾讯大粤网   作者:梁媚    时间:2017-05-31





中国高考被称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升学考试” ,《环球时报》说在一些外国人的眼里,这“简直就像一场战争”;日媒就此发表了“自杀者屡见不鲜的最残酷考试”为题的文章。如今到了2017年高考已“虐”中国考生四十年,本期《育言》暨 “恢复高考40周年”特别策划,带大家一起去听听95后大学生们的高考故事,这可能会改变大家对中国高考的看法。

95后大学生会用哪四个字来形容高考?有人用了“岂有此理”“非常坑爹”来表示不满,有人用 “亚历山大”“累并快乐”来表现中国考生苦中作乐,以刚克刚的高考精神,最后更有人用 “难以忘怀”“无怨无悔”来纪念,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高考。

 

 
育言VOL4:无高考不青春!凭什么高考“虐”中国学生四十年?

 

回想当年,1977年10月恢复中断了10年的高考,顿时全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都争相报名,已婚的,做人父母的,当老师的,都和在校的高中生一起走进同一个考场。当时文科理科都是五门课,总分500分。据统计当年高考报考人数达到570万人,但录取比例只有4.8%,就是说100个考生中只有不到5个被录取,而在当时父子、师生、叔侄一起上大学的情景随处可见。

 

 
育言VOL4:无高考不青春!凭什么高考“虐”中国学生四十年?

 

网络图片

中国高考恢复40年改革一直在路上,从1983年的定向分配招生,到1985年上海率先自主命题,到1989年标准化考试全国推行,到2001年允许25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再到2010年改成考语数英+文理综合,考试时间缩短为6月7日-8日两天,到今天中国高考仍在不断变革中前行。

2017年迎来了“恢复高考40周年”,预计今年高考报考人数将达到930万人。从近6年来的录取比例看,今天的中国每100个高考生中至少有70个以上会被录取。

 

转播到腾讯微博
育言VOL4:无高考不青春!凭什么高考“虐”中国学生四十年?

 

几十年过去了,目前来说,上大学已经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经历了1978年高考的作家刘震云说:“上大学考的基本是人的记忆力,对过去别人的知识记忆多一些,你就能上一所稍微好一点的学校。” 他认为高考考的大多是记忆力,他希望大学生们可以更多地锻炼自己的创造力,用长远的目光看待事情,而大学教育的成功在于我们能在原有知识上创造出更多新的不同的认识。

 
育言VOL4:无高考不青春!凭什么高考“虐”中国学生四十年?

 

央广网采访作家刘震云回忆高考故事的视频截图

虽然至今中国高考仍未摆脱“一考定生死”“填鸭式教育”的标签,但高考制度作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场近乎残酷的考试改变了很多学子的人生,高考用了相对公平快捷的方式,让考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育言VOL4:无高考不青春!凭什么高考“虐”中国学生四十年?

 

“虽然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但也是我们很重要的出路”,“一群人在一起为同一件事情努力”,“到现在也没有一件事情能给我同样的感觉”。95后大学生们在回忆高考时说的一些话,让我们对高考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高考对于我们来说,它远不只是一场考试,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它更像是我们热血青春的印记。

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水平如果要走到时代的前列,那么高考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条要走,但我们仍然相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希望经历过高考的我们,遇到困难能拿出当年应对高考的毅力,“不要怂,就是干”,带着不断创新的“高考精神”,勇往直前,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