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缘何“逼疯”家长?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1-14





  近日,一篇题为《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中描述了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的效果——“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抵制花里胡哨的课外辅导,只能用教材配套的教辅”,并称家长给小孩辅导作业、带小孩上课外培训班,都要偷偷摸摸地进行。作者由此感慨道,“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文章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引起广泛关注。


  10月30日,南京市教育局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回应称,近期该市确实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专项整治专项督查行动,但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教育部门将及时纠正偏差,确保义务教育规范有序发展。此事引发网民热议,舆情热度高居不下。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11月4日,已有相关网络新闻1182条,APP文章172篇,微信公众号文章922篇,微博文章161篇。新浪微博中,由@新浪江苏发起的话题#减负就等于制造学渣吗?#已有789.5万人阅读,1741人参与讨论。


  舆情反馈


  ◆《钱江晚报》:教育减负,不能变成学校减负、家长增负


  不管是增负还是减负,有一个目标始终不变,那就是教育最终要在高考成绩上见分晓。有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不希望孩子今后能考上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学校虽然减了负,但家长却不敢松懈,大部分家长可能会在课外找补回来。如此一来,学校减轻的负担,会丝毫不差甚至变本加厉地转移到了课外、转移到家长头上。因此,教育减负,不能变成学校减负、家长增负。


  ◆ 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评论”: “减负”不能简单化,但更没必要妖魔化


  “减负”简单化,固然不足取,但却没有必要将其妖魔化。所谓“减负让孩子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的言论,违背了教育应当追求的第一位的目标,并不可取。


  网民观点摘编


  @0KevinLL:虽然,教育减负政策的出发点没有错,然而现实情况是,出于提高孩子考试成绩的心理,大多数家长还是会主动给孩子进行课外增负。


  @xcxctong:在国家中考、高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此推行教育减负,实际上压力都被转移到了家长的身上。


  舆情观察


  教育减负这项于学校、学生均有利好的举措,缘何会造成“南京家长已疯”的僵局?从当前的教育生态来看,在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一整套教育体制下,升学考试竞争激烈且压力较大,如果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课业减负,恐难以触动“唯分数论”的固有观念。


  基于此,减负首先需重视政策的准确落地,避免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此次,“南京家长已疯”事件引爆舆论,启示相关部门注重出台政策后具体措施的可行性,防止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保证政策发挥最大效果。如此,才能获得公众广泛支持。


  此外,在政策出台和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向家长等群体解疑释惑、充分解读的配套工作,及时关注舆论反馈,以避免造成“减负=制造学渣”等由于对政策理解不到位、不准确甚至误读误判、武断定性的情况。


  总之,开展中小学生教育减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高质量提高,而不该是间接加码,负担转移。建议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思路,将减负初衷落到实处,如此才不会“逼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众家长。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王刘佳)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