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新教材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1-14





  近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在高等学校教材建设方面,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将适应新形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环境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集中力量编写一批新教材。


  近年来,随着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也加快了新学科及专业建设。如人工智能专业在2018年度被列为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全国有35所高校获批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过去10年间,每年新设的院校数基本上就在2~3所,而近两年来大幅增加,据统计,2017年全国有19所高校新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年这一数字更是增长到96所。新专业的建设,也对教材、课程和师资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目前看来,缺乏统一的教材,是人工智能等新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核心教材的编写,有利于各高校组织教学,保障新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要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形成各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更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由本校的专业教师,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要求,依托核心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对于人工智能等新专业建设,当前各高校都在探索。客观而言,一些学校新专业建设,概念大于实质,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存在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有的学校则把之前分散到不同学科、与新专业看似相关的课程拼凑起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都缺乏系统性、完备性。针对这些情况,确定核心课程、编写核心教材,就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这关系到新专业基本质量标准的确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首先必须推进产教融合,不能指望仅通过书本和课堂教育,就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中,要引入企业的力量并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应结合产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结合应用场景开展教学。


  其次,这些新兴领域的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教材的编写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因此,核心教材只能介绍最基本的理论与技术,教师要结合产业最新发展开展教学,必然要有对统编教材“校本化”的过程。我国高校引进的国际教材不少,然而,国际教材鲜有统一编写的教材,都是大学教授自己编写、出版社出版,再由大学教师、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选用。这种教材编写、选用机制,既促使教材编写、出版者以高质量的内容吸引读者选择,又体现出学校的自主性。


  值得强调的是,编写教材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乐于编写教材,但不少人的目的主要是完成出版图书指标,以便评职称、申请人才计划等,因此部分教材存在拼凑、低水平重复等问题。这偏离了育人的目标,也反映出一些高校存在不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教材编写质量问题就难以真正得到重视,就算编写了好教材,也会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投入不够等问题,难以用好教材。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关注更多深度舆情报道,马上到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http://www.cinic.org.cn/yq/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临沂市长孟庆斌推介家乡:欢迎您到沂蒙来! 临沂市长孟庆斌推介家乡:欢迎您到沂蒙来!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