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正定沐春风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龚正龙    时间:2022-04-13





  四月,桃红柳绿,海棠争艳,正定古城沐浴在春光里。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作为河北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城市考古项目,正定开元寺南遗址考古自启动伊始就备受关注,并被人们寄予厚望。六年来,该考古项目揭示着这座古城唐以来的布局演变之路,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古代生活画卷。

  春风吹拂,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呈现眼前,“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我们走进正定,聆听该遗址考古项目领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伟讲述这座古城保护发展的“春天的故事”。

  三类遗存

  为千年建城史再添有力注脚

  记者:正定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历时六年,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

  陈伟:目前野外考古工作已顺利收官。六年来,最大的发现集中为三类遗存:开元寺寺庙建筑遗存、唐五代城墙防御遗存、唐至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和街巷遗存。这三类遗存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城市职能,体现了正定古城内涵的多样性,分别体现了宗教信仰、军事政治、世俗生活,不能单说哪个最重要。

  比如,研究寺庙考古的学者,就对开元寺寺庙建筑遗存特别感兴趣,可以对寺庙布局、朝向、轴线等进行研究。通过所发现的众多遗迹、遗物,还可以分析古城居民宗教信仰的变化情况。研究民居布局与生活的学者,可能会更关注唐至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街巷遗存。开元寺南遗址发现了大量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具、手工业商业遗物等,是研究当时生产生活方式、瓷器生产制造和贸易流通的重要资料。

  正定古城自唐至清一直是州、府治所所在。现在看到的正定古城是明清格局,那么宋代是什么布局?唐代是什么布局?正定城市格局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对此,文献中可以找到很多线索,但仍有许多解释不清的地方。现在,我们将唐五代的镇州子城研究清楚了,为研究正定古城复原提供了极重要的考古资料。

  正是得益于对这三类遗存的综合分析,我们对正定古城的整体格局有了深入认识,阐释了唐至明清时期这座古城的发展脉络,为正定古城探寻到文化根脉。

  记者: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属于“古今叠压型”城市考古,最大难题是什么?

  陈伟:一般旷野型城市遗址只在野外,当然也有文化层叠加,但是相对来说比较纯粹。然而,正定自建城后,一直活态化留存至今,且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发展变化。仅开元寺南遗址这片区域,就呈现出从唐至清的寺庙变化、城墙变化、民居建筑和街巷变化等,我们进行考古发掘可以说是“针尖上绣花”。

  这种古今叠压的特点,意味着对正定开元寺南遗址的考古,必然受到时空因素和民生发展的制约。考古发掘最大难题也正在于此。该遗址恰好位于正定古城中轴线,古城区域内寸土寸金,具体的考古则需要铺展开来、需要占地、需要漫长的考古发掘。土地规划性质这个最大难题,是政府帮我们克服的。这几年,我们始终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保持顺畅的沟通,历任正定县委书记对我们的工作都十分支持。

  科技考古

  生动勾勒出古城历史生活画卷

  记者:科技考古与正定这座千年古城邂逅,碰撞出了哪些精彩火花?

  陈伟:数字考古、年代测定,古DNA研究、同位素研究、有机物残留分析、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科技考古……这些科技考古我们都有所运用,这些技术的介入让我们得以更生动地勾勒出古城正定的历史生活画卷。

  陶瓷科技考古,是对陶瓷胎釉进行成分分析。我们确定了遗址出土的许多精美瓷器分别属于定窑、邢窑、井陉窑等,还有外省的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当时手工业兴盛,好多金属制品与冶炼有关,包含铜、银、铅、锡、铁等,对这类遗存我们进行冶金考古,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实验考古等手段可以对工艺、过程予以复原。

  遗址中,我们还发现了骨簪、骨梳子、骨哨等骨制品。经过动物考古分析,这些遗物是用牛或马的肩胛骨或是比较粗的腿骨部分制成的。有趣的是,在唐宋地层中发现了骆驼的骨骼,表明当时的正定古城与西域、丝绸之路产生了一定的关联。

  目前,我们获取了遗址内居民对动物资源利用情况,更通过植物考古了解到从晚唐到明清他们吃什么粮食、主食是什么。对遗址出土的两万多粒植物种子和果壳进行鉴定发现,居民粮食来源以粟为主,兼有黍、小麦、绿豆等。尤其是金元时期发现大量绿豆,那个时期的正定古城居民可以做绿豆糕,或者熬绿豆汤了。通过碳十四测年、孢粉分析,结合炭屑、粒度、植硅体,我们获知了周边地区植被变化情况,发现唐初,正定森林覆盖率比较低,晚唐以后,植被覆盖率则有所提升。

  记者:有专家认为正定开元寺南遗址考古起到了标尺作用,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标尺”?

  陈伟:我们发现了唐到清七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不同文化层,包含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物,且遗物种类不一。不同时代的器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些器物上面还题刻有具体年代。通过研究这些遗物,就能够明确一个基本尺度:在哪个地层,哪个历史时期,存在什么类型的遗物。

  这样一来,我们就提供了一个连续的衡量年代的标尺。以瓷器为例,如果在河北省内其他地方,发现了与开元寺南遗址出土的一模一样器物,就可以根据开元寺南遗址建立的年代序列大体判定它的年代。

  从考古发掘内容来说,开元寺南遗址是河北省首次古今叠压型城市考古发掘项目。这为许多遗存的发掘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比对。

  “春种一粒粟”

  让千年文脉活态传承

  记者:正定是一座“活”的古城。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对正定古城有何特殊意义?

  陈伟:我从小在正定生活了近17年,感情很深厚。千年来,这座城金戈铁马经历过、南北商旅往来过,文化交融更是不断上演。比如所发现的七个历史时期连续文化层叠压,每层均包含有大量遗迹遗物,就好比一朵朵破土而出的莲花,能讲出很多故事,能印证很多文献,历史感、真实感扑面而来。今天的正定人,应该有这份自豪感、满足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把古城文脉活态传承下去的责任感。

  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中,我们一直在思索如何丰富其价值。比如说,如果把开元寺南遗址全部发掘出来,就会形成一个深达六米的巨坑,之后怎么办?尽管三维建模可影像展示,但转化不成巨大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于是,我们采取了“零敲碎打”的考古方式。比如,针对层层叠压的民居遗迹、街道遗迹等,金代的出来了,下面宋代遗存怎么办?这时,我们就先保存好金代的,然后错位发掘,去找出宋代遗存。当然,这样会造成无法将被叠压的宋代遗存全部清理出来,但这样可以同时保留两个时期的遗存,且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一看就明白宋代、金代分别有何特点。这些既丰富了正定的文化内涵,又给公众考古带来很大助力。

  记者:您非常注重让考古“活”起来,对考古的未来有什么展望吗?

  陈伟:保护和利用并重,是人们对考古的期盼。利用的第一步,是恢复生机。文物考古和遗产保护,要和城市经济文化生活密切联系,通过系统规划和细致服务,既保护古城又惠及民生。正定古城是有着1600多年建城史的河朔重镇。作为一座至今鲜活的古城,通过让考古“活”起来,产生的文化效应必将深远地润泽大众。

  为了把考古成果及时与百姓共享,我们不断推动考古走向公众。比如遗址夜间亮化等工作。2021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举办的公众考古直播观看量达400余万次,引发广泛关注。我们还拍摄纪录片《正定开元寺考古纪实》,央视播出后反响强烈。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目前,我们与正定博物馆正在合作打造考古研学基地,开展考古进校园等活动,让青少年知道我们的历史文脉在哪,从小就种下一颗古城保护传承的种子,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古城保护发展中来。我们打算建立一个考古遗址博物馆,把遗址考古的文化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让文物更有尊严,让人们共享共建古城正定的过去及未来。


  转自:河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