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中国科技创新硬实力


——“改革先锋”中科技人物谈创新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1-17





  近年来,一大批超级工程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得到国家科技奖励。近日,多位“改革先锋”中的科技人物结合参与受国家科技奖励的项目经历,表示科技创新没有终点,要承担起自主创新的重任,不断增强中国科技创新硬实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速度”也成为40年发展最显著的标签。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40年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从5.17万公里增长到13.1万公里。轨道交通装备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不断刷新着中国速度。其中,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还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中国铁路和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近日,在京举行的科技领域“改革先锋”代表座谈会上,“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制的主持者孙永才表示,为了实现350公里时速列车运营,他们曾联合国内外数十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打造引领创新的强大引擎。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未来中车会继续练好内功,主动承担起自主创新的责任。”他说。


  不断的技术革新,也助推着40年来中国铁路由线到网,列车速度由慢到快的发展。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技术员巨晓林介绍,我国目前99%的电气化铁路、100%的高速铁路和99%的城市轨道交通,都是改革开放这40年修建的。


  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巨晓林先后参加了大秦线、哈大线、京沪高铁等10多项国家铁路重点工程建设,创新施工方法114项,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工人。


  回顾这30多年的工作,他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成功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普速、重载三大领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都离不开自主创新。”巨晓林说。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也愈发认识到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正是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的那个时代,所看到的文献资料与国外最新文献至少相差半年。量子信息的理论研究,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好几年,实验研究就更加落后了。”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20多年前选择出国深造,却始终把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作为自己的梦想。


  2001年潘建伟学成回国,带领团队不断刷新原创性成果,为中国在国际量子科技版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2016年,他的团队凭借“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潘建伟表示,当前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不仅实现了对战略性高技术的跟踪研究,在一些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结合自身经历,代表们表示,科技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未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努力探索实践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记者 荆淮侨)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微生物采油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日前,记者从新疆油田获悉,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项目“微生物采油关键技术研究”(2012年至2016年)课题,近日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课题验收。
    2017-04-17
  • “天然气输送用燃驱管线压缩机组研制开发”项目通过鉴定

    近日,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动力”)研发的“天然气输送用燃驱管线压缩机组研制开发”项目,通过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国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2017-05-23
  • 经纬科技新型氟化盐加料车打破国外垄断

    日前,由郑州经纬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JW-33D型氟化盐加料车在郑州生产基地顺利下线,交付内蒙古包头华云二期项目部,开始现场试车。
    2017-06-06
  • 中国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十大进展在京发布

    日前,由中国石油学会评选的2015~2016年度中国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十大进展在京发布。入选的十大进展包括: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古老碳酸盐岩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安岳特大型气田重大发现
    2017-06-0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