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百年老店”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12-03-15





  社会效益:100年来,IBM始终以技术专长助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便利的世界,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企业竞争力:IBM将CSR与公司发展战略结合,以技术创新引领社会进步,探索出企业与社会共同永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2011年6月16日,IBM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在中国,IBM将庆祝活动安排在了位于北京上地的全球研发中心的大堂里。会场内除了一些以“IBM100年”为主题的海报和横幅外,并无奢华的装点。从活动选址到会场布置,IBM都极力保持着低调。

  “一年前的时候,我们就在想,百年的庆祝活动应该怎么搞?”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在演讲中说,“我们曾经想过很多方案,甚至想过把所有的员工都聚在一起,请上有名的够炫的明星,或许把鸟巢给包下来,开一个大型热闹非凡的Party。”“但最终公司决定尽量安静下来反思。与其说到外面大吃一顿,或者说有很棒的表演节目,不如在IBM内部反思一下这100年走下来,哪些是我们成功的因素,我们希望保留它或者帮助我们把未来做得更好。”面对自己的百岁生日,IBM选择了一种让外界有些意外的低调方式进行庆祝——没有气势恢宏的奢华庆典晚会,取而代之的是公司内部对百年发展历程的反思。

  在竞争残酷的商业社会里,能够存续百年的公司并不多见。而像IBM这样百年来一直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究竟是什么,支撑这家公司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不同的人一定有着不同的解读。但至少在IBM看来,100年来在价值观层面始终坚持的CSR理念,是公司能够走到今天的关键性因素。

  企业战略与CSR的融合

  许多企业对于CSR的认知存在一种误区,即把企业的自身发展和CSR割裂开来。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首先要实现商业盈利,然后从盈利中拿出一部分进行捐赠、回馈社会。即便有些企业成立了专门的CSR部门,但是所做的工作也与公司的核心业务并无关联。许多企业在做CSR的时候,都刻意回避与公司主营业务之间的关系,强调CSR项目的独立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CSR的公益性质。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虽然他们意识到CSR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只是将CSR看作企业正常运营之外的一项额外活动,甚至负担。然而,IBM则不同。在IBM,CSR早已内化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引领进步”是IBM给自己定义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公司通过“商业服务”与“公益服务”两方面相结合来实现这一目标。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是因为IBM将自己看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IBM而言,公司与社会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只有当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时候,公司才能健康成长。

  从宏观层面简单回顾一下IBM历史上经历的几次重要战略转型:20世纪50年代从穿孔卡片数据处理设备转向计算机业务;70年代后,从昂贵的大型机转向包括个人电脑在内的分布式计算系统;2000年以来,IBM卖掉了个人PC业务,提出“智慧地球”战略,逐步向咨询和服务领域转型。

  毋庸置疑,IBM的每一次战略转型,虽然都是出于商业的考量,但是更深层次地去看这每一次转变,就会发现其实它们转变的背后都契合着公司“引领进步”的CSR理念,而每一次转变也都实实在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而从微观角度看,CSR的理念在IBM百年的运营过程中,同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不断完善和进步。

  1899年,IBM首先雇佣了女性员工和黑人员工;1935年,引入了同工同酬的机制,早于美国同工同酬法令30年;1953年,创建了第一个成文的机会均等政策,早于正式的美国政府立法11年;1971年,创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企业政策,用来监督IBM 的全球运营;1972年,IBM为其供应链设定了环保要求,以防将环境敏感型工作转到那些缺乏环保意识或者没有能力正确实施这些工作的公司。

  IBM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曾经说过:“我坚信,任何企业为了生存并取得成功,都必须有一套稳定的信念,并将它作为所有政策和行动的前提。”显然,对于IBM来说,这个信念就是百年来一直坚守的CSR理念。

  以专长引领社会的进步

  当一家公司能够真正将CSR与发展战略结合的时候,那么它的CSR实践一定会超越慈善捐赠的层面,而与企业自身的业务联系在一起,从而变得更加高效。

  “以员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我们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与知识为内容,以公司的资金技术支持为基础,这就是IBM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公益服务的特色。”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品牌、企划与公众关系部总经理周 概括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