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石化:一个城市型工厂的三大品牌基因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3-09





  1月,高桥石化历经半年多,供电煤耗升级改造项目顺利投用:供电煤耗降低16.6%,每年节约标准煤1万多吨,相当于减少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标志着所属自备电厂完成最大节能降耗改造,跻身全国同类电厂先进水平。


  对高桥石化而言,通过“绿色改造”,消耗更少的能源获得原先同样多的有用能量,使能源最大化利用,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追求。近年来,高桥石化大力实施“1233”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加快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同时,通过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让社会公众走进企业,了解“绿色转变”;通过志愿者活动、产品市场服务走出企业,传递“绿色理念”;通过品牌建设规划、搭建企业文化架构提升企业形象,践行“品牌文化”,培育“安全、绿色、领先”三大品牌基因,在全力打造和谐城市型工厂中形成品牌效应。


  “1233”发展战略为品牌建设注入具体内涵


  2月15日,高桥石化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大会报告将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年度工作会议精神,主动融入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布局,全力推动“1233”高质量发展战略作为今后工作整体思路,即筑牢安全环保“1”个根基,努力实现企业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从单一产品竞争向产业链竞争、供应链竞争的“2”个转变,高桥老区、上海化工区、合资合作“3”点发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抓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创造价值队伍建设的“3”大任务。实施“1233”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中国石化“能源至净、生活至美”品牌建设注入具体内涵,形成“全力打造安全、绿色、领先的城市型工厂”品牌形象。


  2022年12月22日,上海虹桥机场交通枢纽高架路段铺设沥青,该路段周边学校、商场、小区众多。若是以往,沥青的刺鼻味道会让路人掩鼻而过,但是这次施工过程中却大大减少了异味,不但赢得现场施工人员好评,而且开始改变社会公众对沥青铺设施工异味刺鼻的印象。这种功效得益于高桥石化首批次150吨净味沥青的应用。净味沥青是新一代绿色环保型特种沥青产品,既传承了沥青优良的使用性能,又可显著降低在沥青生产及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受热产生的烟气排放,符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潮流。


  近年来,高桥石化不断推出如化妆品油、医用级ABS塑料、66号全精炼石蜡等绿色环保新产品,同时积极推进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扩能改造项目,将公司富氢气体转化为燃料电池车用氢气,进一步降低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成本,助力上海氢能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除了绿色产品,高桥石化还持续推动绿色生产提升品牌引领力。1月15日,在高桥石化加热炉“红旗炉”设备专项竞赛中,2号连续重整装置加热炉获得2022年四季度最优/“三星红旗加热炉”称号。“氧含量指标是加热炉热效率重要指标,和燃料气用量有着直接关系。”装置长孙斌对加热炉运行情况非常关注,紧盯加热炉三门一板精细调节,及时增减火嘴、调节火焰燃烧状态。据介绍,装置通过对加热炉氧含量控制和换热设施改造,燃料气用量较原先下降6%以上。


  “优化提升加热炉运行效率就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桥石化技术质量部员工胡跃梁说,加热炉是炼油过程中提供热源的关键设备,燃气消耗约占炼厂总能耗的30%,属于典型的能耗大户。2022年至今,高桥石化由设备专业牵头成立加热炉技术攻关小组,通过确保加热炉本体与附属设备、设施的完好性,以及增加加热炉氧含量自控回路、增加空气预热器低温段等措施提高整体热效率取得实效。


  建成“绿色天网”筑牢品牌公信力。2月20日,安环部肖仲在污水处理装置检查已投用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站设备。“像这样的监测站在公司一共有20个,按照网格布点方法设置,形成VOCs网格化监测系统”,肖仲介绍的这个系统在去年10月投用运行,可以实现对整个生产区域VOCs排放“全覆盖、全天候、全过程”监控,达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响应”的目的。高桥石化开展“无异味工厂”建设以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建成VOCs网格化监测网络,完成66项环保减排项目,落实异味管控措施239项;强化噪声、废水、废气等环保综合治理,外排废水、废气达标率100%,危废委外处置量同比减少11.09%,企业绿色生产硬实力持续增强。监测数据表明,2022年公司厂界VOCs浓度比2021年降低36.4%。


  2022年以来,高桥石化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加快推动供电煤耗升级改造、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实现年发绿电量194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万多吨。今年将同步推进海滨碳汇林建设,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底色,全力打造安全、绿色、领先的城市型工厂。


  “请进来、走出去、重传播”赋予品牌社会责任属性


  “废气回收设施一年耗费300多万元,真金白银往下砸,你们做环保一点也不含糊啊。”2月10日,在高桥石化举办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中,黄浦江码头废气回收环保设施引起了张晓倩的关注,她来自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在参观回程中,她了解了中国石化的企业并不是一味追求盈利,很多投入都是没有效益的环保项目,目的就是承担好社会责任。


  黄浦江码头废气回收环保设施,用于回收船运码头装油过程中微量油气从油轮呼吸口逃逸出的异味。码头共有5套油气回收装置,当油轮靠泊码头后,操作人员先用氮气对油舱整体进行密闭测试,达标后方可继续装油作业。作业中,通过压缩机抽吸的方式,将油舱在装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进行集中回收处理。


  高桥石化始终坚持开门开放办企业,公众开放日活动从未间断,接纳来自社会各界公众走进高桥石化、了解高桥石化,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公众代表38095人次,产生良好社会效应。


  走出去,让更多行业体验“绿色服务”。2022年至今,高桥石化紧贴市场需求,加快科技创新攻关取得丰硕成果,国6B汽油质量升级在长三角区域率先完成,66号全精炼石蜡、L-QB300导热油首次生产成功,轻质润滑油产品出厂流程顺利打通,高品质70A沥青产量创新高并实现出厂“船运车发”双通道,差异化竞争优势日益凸显;化工产品总量再创新高,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低顺橡胶首次销往沙特基础工业公司。


  高桥石化顺应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向客户提供“绿色服务”,加紧生产研发新产品。


  不仅如此,高桥石化还为周边地区提供各类应急服务,多次参与社会火灾事故处置,保一方平安。企业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新颖的志愿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服务企业周边居民8000余人次。公司志愿服务总队经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批准,成为上海市第一家市级直属的企业志愿服务队。同时,高桥石化与周边企业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为地区发展增添品牌“暖色”。


  重传播,让更多受众感受产业主导作用。2022年3月初,针对疫情快速蔓延之势,高桥石化率先实施封闭管理,员工驻厂坚守93个日夜,实现安全连续生产,保障了城市经济运行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其间,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通过现场直播、新闻拍摄、电话连线等方式,多次集中报道高桥石化作为重点能源化工企业以快制快、施行24小时在岗值守、保障上海市成品油和液化气供应、助力下游企业复工复产等情况。


  高桥石化经营计划部陆路在采访中说:“汽车里边的内饰面板,还有汽车的保险杠,都是ABS工程塑料,我们化工装置现在是满负荷生产,每个月在16000吨左右,能够保证下游华东地区的一些汽车生产厂家原料供应。”系列报道展现了公司发挥自身具有的产业主导作用,以及助力上海抗疫、全力保障民生的良好品牌形象。


  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助推品牌建设


  1月,高桥石化发布企业文化体系并正式运行。体系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结合“三基”工作的开展,在传承石油精神、石化传统,及高桥石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专注、严谨、力行”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念。通过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明确公司核心价值理念,其中包括发展战略、愿景目标和工作作风,激发职工参与公司“二次”创业的激情。


  在推进专项文化建设中,结合公司管理体系建设,重点打造HSE文化、质量文化、廉洁文化、法治文化四项专项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融入公司经营管理实践;在培育特色基层文化中,尊重各单位的差异性,在确保公司企业文化统一性的前提下,鼓励培育和塑造符合各单位实际的特色基层文化,使团队建设更容易形成向心力。


  集团公司强调:要聚焦软硬实力协同,走好品牌卓著之路。因此,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形成“全力打造安全、绿色、领先的城市型工厂”品牌效应最优推动力。在近期制定的《高桥石化品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中,“文化润品牌,丰厚品牌的内涵和底蕴,增强品牌优势自信”成为第一条行动计划。


  高桥石化品牌建设三年(2023-2025年)行动方案,是围绕中国石化“创新引领行业未来,责任创享美好生活”的品牌主张,积极构建“三大维度”的品牌建设体系,即通过客户对我们产品的终端体验,感受到我们的优质服务并对我们产生信任和依赖;通过加强VI视觉识别系统的管理,形成规范的品牌标识形象;通过加强企地共建,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打造负责任受尊敬企业。


  在十大品牌建设行动中,提升全员品牌意识,形成品牌创建文化,增强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力量;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讲好品牌故事,提升高桥石化口碑、声誉、影响力;探索品牌与业务融合路径,统一价值追求,助力公司“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行动“三大焦点”。


  2022年至今,高桥石化持续加强品牌标识管理,增强品牌意识。组建兼职品牌管理员队伍,及时传达集团公司关于品牌标识使用的要求,解答关于品牌标识使用规范问题,对于使用不规范的品牌标识,及时督促整改。(徐峥辉 赵丹)


  转自:中国石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