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改革科技评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成效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争粉    时间:2017-03-22





  “近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按实际购买力计算,我国科研总投入已是世界第一,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数和专利论文数量也达到世界第一。但总体来说,科技成果仍然是多而不新,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成效与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卫日前表示,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科技评估考核体系,这是科技改革的“牛鼻子”,改革科技评估考核体系,要强化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同时建立与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评估要差异化、多元化。


  一些不利因素影响科技创新


  我国有很多艰苦耕耘、无私奉献的伟大科学家,可为什么整体上科研成果的含金量还是不高?对此,李卫表示,虽然目前我国的科研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在现实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科技创新的现象。


  李卫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意见,描绘了科研工作的美好蓝图,但是落到地上的很少。因为从国家宏观政策颁布到执行细则出台往往要很长一段时间,到了基层政策的执行又出现了走样。特别是有时刚刚明确如何执行,政策又变了。有的科技人员反映,政策满天飞导致他们疲于应付。


  此外,科研项目的立项分大小年,饥一年饱一年,这样大起大落的项目支持方式,很容易带来关键科研人员流失、重复劳动增多、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科学研究也出现“烂尾楼”现象。


  另外,论文发表时只有第一作者被认可,科技评奖时第一获奖人比其他人荣耀高出十倍不止。这种只认第一的做法,扼杀了科研工作中应大力提倡的合作精神。


  其他还有类似“科研人员无暇做科研”“科研经费超高虚报”“项目申请重宏观、轻细节;检查重形式、轻内容;结题重数量、轻质量;成果重文章、轻转化”以及“项目评审投票决策机制往往会导致评审结果折中平庸化”等现象。


  完善科技评估考核体系


  李卫表示,我国的科技考评体系,历经改革,但在很多地方实质上仍停留在重论文专利数量、轻创新创造质量的阶段,严重影响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


  为此,李卫建议:首先,强化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加强对科研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内容包括对政策理解的准确性,贯彻实施的时效性,科研项目布局及创新驱动战略的科学性,科研管理的合规合法及公正性等。


  其次,建立与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评估要差异化、多元化。从原创性、成果实效性、预定目标完成度、论文专利影响度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科研成果,并进行项目结题几年后的再评价。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类研发机构,在考虑其科技成果的综合价值时,要有不同的偏重性。应允许研究人员自主选择最适合的评价方式,更多鼓励协同创新。


  第三,加大项目评估的成本投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评估。拿出较高比例经费用于项目的检查、评估,这种多投入的成本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评审不仅要追求程序公正,还要追求结果正确。要确保专家组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对项目的准确理解,鼓励质疑与讨论。还要辅之以市场评估与大众评估,必要时应将科技创新的成果以及专家组的评估考核意见公示于众,接受社会与大众的监督。


  此外,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重大项目探索项目首席评审专家负责制,让每个重大评议项目都有实质上的“甲方”。对科技创新的“法官”建立考核问责和责任倒查机制,从根本上消除项目评估中的人情票、关系票、随大流票等不公平、不负责任现象,形成不想、不敢也不必打招呼的健康科研文化。(本报记者李争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