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锻造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1-21





  工业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省市的重视。近日,安徽省印发 《推进工业文化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 (以下简称 《方案》),要求将工业文化作为推动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工业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和推动力。


  《方案》明确,到2025年,树立具有徽文化风格和新时代特色的安徽工业文化新形象,丰富工业文化新内涵,建立工业文化发展新机制,形成工业文化保护利用新格局,促进工业文化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


  传承弘扬工业文化精神


  工业文化是融汇在国家工业 “硬实力”中的文化软实力,对推动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安徽工业历史悠久,工业文化醇厚。因此, 《方案》要求,要深入挖掘工业文化内涵,凝练具有新时代典型特征的安徽工业精神。同时,倡导实业兴国的发展理念,展现开放、合作、共赢的博大胸怀,强化创业兴业的价值导向,培育一批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方案》还指出,要树立工匠标杆,充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营造崇尚精益制造的产业氛围。引导培育一批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用户至上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工人,使工匠精神成为制造者的行为准则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


  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也是安徽省弘扬工业文化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 《方案》指出,要建设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工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此外,安徽省还倡导诚信精神。 《方案》指出,要传承 “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推进工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让诚信担当成为行动自觉。


  强化工业文化保护利用


  强化对既有工业文化的保护利用也是 《方案》的重要内容。


  《方案》指出,在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方面,要开展全省工业遗产普查,绘制工业遗产地域分布图,完善工业遗产项目库,争创国家工业遗产项目。探索建立分级保护机制,支持各地开展工业遗产认定、保护和有序开发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支持老工业城市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历史传承,将工业遗产纳入更新改造范围,融入城市发展格局,实现从 “工业锈带”到 “生活秀带”的转变。


  在培育创建工业博物馆方面,要建立全省工业博物馆信息资源库,推动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征的工业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企业博物馆和工业历史名人纪念馆。支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一批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智能化的新型工业博物馆。


  同时,要发展工业研学旅游。支持依托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现代工厂等工业文化特色资源,打造一批工业研学旅游项目,构建一批工业研学旅游目的地,开发一批工业旅游创意产品,设立一批工业文化用户体验中心,广泛提升社会公众对工业文化的知晓度、参与度。


  创新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促进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挖掘文化要素对品牌建设、品质提升、提质增效的潜力,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是 《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


  《方案》指出,要培育工业设计品牌化。引导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与工业设计企业协同发展,推动 “设计+品牌” “设计+文化”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提高设计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批有影响的设计品牌。举办各类工业设计大赛,提升赛事影响力,组织参加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赛事,增强安徽省设计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突出工艺美术特色化。加强全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创新发展工艺美术产业。举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培育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和省工艺美术名人,认定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推动独具徽文化特征的工艺美术技艺发扬光大。


  发展工业文化新业态。将工业文化与数字媒体、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智能汽车等领域融合发展,催生一批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型工业文化产业集群。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彰显城市工业文化印记的主题园 (街)区、创意园区,进一步丰富安徽制造的文化内涵。


  推动工业文化制度建设


  《方案》将发挥政策和法规的引导作用,统筹加强工业文化建设。


  《方案》要求,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制度、政策、标准、规范等顶层设计,在资源整合、要素供给、项目实施、人才保障、环境营造等方面提供支持,将工业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建立完善地方法规。支持各地通过建立完善地方法规,加强工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业博物馆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规范化、法制化工作体制和机制。


  建立健全标准规范。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开展工业文化方面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工业文化制度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工业文化产品标准化水平。(马艳)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