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四方:以体系为基 精益为魂 从数业融合走向数字赋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5-16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认真贯彻落实国资委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部署要求,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要求,坚持“绿色、智能、柔性、透明”理念,聚焦“提质增效、降本优员”核心目标,以体系为基、精益为魂,按照“场景为先、抓前抓早、主动感知、实时计算、闭环跟踪”建设思路,全力打造数据驱动型企业,打通供应链、技术链、智造链、服务链4个链条,推动企业从“数业融合”走向“数字赋能”,从管“业务”向管“业务+数据”转变,企业效益和劳动效率显著提升,荣获了我国首张国际铁路行业标准(IRIS)“金级”证书,实现了管理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打造数字化财务 转型升级价值创造


  中车四方遵循精益理念引导财务管理会计转型,实现“财务驱动业务,业务驱动活动,活动驱动动因,动因驱动精益,精益驱动财务”循环迭代的持续改善。


  在制造端推行作业成本法核算。对分厂进行“阿米巴”式经营变革,将压力传导到最小管理单元。通过对数以万计的作业动因数据自动采集、核算与分析,实现作业成本“从延迟到实时,从均摊到精算,从线下到透明”的核算转型。


  面向经营单元打造边际贡献式管理会计报表体系。使用更能体现经营业绩的EBITDA指标,引导各级经营者更关注产品边际贡献额,聚焦“固定摊薄、可变压缩”,改善不增值作业,导向价值创造。


  着力打造企业经营管理智能驾驶舱。通过全量树的关键动因与经营结果的敏感度分析,建立标准成本与阈值体系,用相对确定的“动态本量利预测”模型,应对不确定的外部市场变化,支撑公司经营决策与效益提升。


  打造数字化项目 集约资源提能增效


  中车四方聚焦项目全寿命周期、业务全流程,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平衡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打造数字化项目管理平台,实现“端到端”业务流程驱动,平衡配置项目和职能管理资源,有效指导各项目以最小投入,达成最大产出。


  动态监控,促进改善。建立项目进度、成本、质量三重制约评价模型,集成各专业系统,实现数据一抓到底,通过实时计算,实现效果自动评价,驱动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提效,项目综合毛利率提升2个百分点。


  靶向预警,筑堤护坝。建立企业级项目经验教训数据库,基于项目风险评估模型系统识别风险,平台通过算法实现智能推送、超前预警,精准规避风险数量大幅提升90%以上,有效杜绝了重大风险发生。


  趋势预测,支撑决策。建立项目成本分析模型,依据实时进度及成本数据,通过完工估算曲线,实现项目收益趋势预测,为各层级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有效保障了分布于全国近20个子公司和1个海外子公司的百余个整车项目并行。


  打造数字化工厂 夯实基础智能制造


  中车四方针对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特点,以生产现场八大浪费为着手点,基于全价值链和业务流程,聚焦作业单元的组合、平衡、分析和改善,实施产线数字化升级,打造数字化精益生产作业模式。


  做准数据、补全断点。通过对信息系统全面梳理,找到问题并开展根因分析,扩大自动采集范围,推动加工、焊接、检测设备和智能扳手等1311台设备上云,实施系统互联互通,全链条开展数据治理,结合产线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约20%。


  做真模型、数据驱动。以准时化生产为目标,构建面向“人机料法环测”全要素的指标体系,建立模拟生产及配送的预测模型,建成生产指挥中心,实现制造资源协同,制造费用降低5%。


  做好赋能、业务导向。实时采集产线数据,预测消除瓶颈工序,产线效率提升20%;供应链产能信息共享、物流信息联动,质量体系覆盖852家供应商,供货及时率提升30%、质量损失成本降低33%;实现资产、能源数字化管理,单台设备维护费用降低61.2%,辆车生产能耗降低10%。


  做实蓝图、有用好用。以推进体系、精益、数字化有机融合为支撑,以“优、平、简、去、活”的改革思路,实施生产指挥系统架构扁平化再造,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打造数字化列车 匠心雕琢卓越产品


  中车四方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6个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用的协同研发模式,面向“管、用、修、服”需求,融合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技术,从智能行车、智能服务、智能运维三个方面构建了智能列车技术平台,研制了面向全球、涵盖不同速度等级的智能产品,产品智能化战略转型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时速600公里磁浮、雅万高铁、中老铁路“澜沧号”等领跑世界的产品。


  围绕产品运维服务,构建了面向产品运维检修、配件供给、健康管理等场景的数字化服务平台,自主构建故障预警模型300余项,为1600余列动车组提供全天候服务。通过大数据技术与用户检修运维业务的融合,百万公里故障率持续保持行业最低,实现了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的转变,为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